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加快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發佈時間:2016-04-07 05:59:1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受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人口紅利消退、工資水準持續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工業國際競爭力下降,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工業增速放緩。當前,主要依靠需求側調整已難以解決工業發展中存在的根本性矛盾與問題,需要將政策重心轉移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來,提高投資有效性,培育新供給,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品質和效率,從而增強工業增長動力,實現高端、高質、高效的可持續發展。

  (一)

  國內大量未得到充分滿足的有效需求為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基礎。當前,我國工業領域供給與需求存在較為嚴重的錯配,一方面是中低端産品的普遍、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是高端産品需要大量進口。此外,我國居民收入水準的持續提高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産業轉型升級也對先進儀器裝備、核心零部件、高端服務提出更多的需求。可以説,供給側改革具有巨大的潛力。

  工業要素供給條件的變化要求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抓住全球生産網路的形成以及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産業離岸外包的趨勢,充分發揮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工資水準低的優勢,從而形成強大的低成本製造能力。但是隨著人口紅利的終結和近年來工資水準的持續快速上漲,我國工業傳統的價格優勢逐步被削弱,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已經出現向更低成本國家轉移的現象。基於廉價勞動力的工業國際競爭力已難以維繫,必須要對我國工業的要素投入進行重新組合,將人力資源數量和成本優勢轉移到人力資源品質和素質優勢上來,通過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來實現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工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解資源、環境瓶頸的需要。工業的高速增長在支撐我國整體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礦石、能源嚴重依賴進口,原油對外依存度突破60%;土壤、水體和空氣的污染嚴重,大範圍的嚴重霧霾給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可以説,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此外,我國出口商品的單位價值與進口商品差距巨大。通過提高工業供給水準,可以採用更先進的裝備和工藝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治理既有的環境生態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優化供給結構,我國可以在工業産品總産量不變的情況下實現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減少對資源、能源的消耗,減輕對環境生態和減排的壓力。

  (二)

  工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內容。

  其一,要改革産業組織結構。當前我國出現了一批佔用大量資源、生産效率低下的“僵屍企業”和規模不經濟、技術裝備水準落後的落後産能,嚴重的産能過剩制約了企業健康發展。通過落後産能的淘汰、“僵屍企業”的退出和兼併重組,提高産業集中度,改變惡性價格競爭局面,能夠為優質企業騰退出發展的空間,進而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增強企業主動進行供給側改革的能力。

  其二,要改革投入要素結構。經濟的增長不僅取決於資本和勞動的投入,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才是決定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因此工業的供給側改革要通過完善教育體系、加強在職培訓等措施培養産業升級所需要的高水準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工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調動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情,提高人力資本和技術對工業增長的作用。積極採用先進的裝備、工藝和技術,特別是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成果,促進兩化融合和工業的自動化、智慧化升級。

  其三,要改革産品結構。通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産業業態創新,開發符合消費升級和産業升級方向的新産品,消費品要重視提高産品的設計水準、性能和品質,要重視提高産品的精度、穩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降低對進口的依賴。

  其四,要改革産業結構。重點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資源依賴度低、排放小的高技術産業和服務型製造業,大力培育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降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産業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

  通過供給側改革不斷創造和提供新供給,填補國內市場空缺,滿足以前未能實現的需求和引致新的需求,實現我國工業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向中高端邁進。推動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打出一套有效的組合拳。從短期看,要優先解決好去産能、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去杠桿等幾大關鍵問題,優化産業發展環境,使企業輕裝上陣。從長期看,要改善勞動力素質,提高技術裝備水準,增強工業企業的創新動力,特別是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的契機,促進工業的數字化、智慧化和網路化轉型,通過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來提高工業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推進工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推進制度創新,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配置,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援力度,完善共性技術平臺,加強人才培養、培訓,減輕企業負擔,創造良好的産業發展環境;但從根本上還是要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無論是“僵屍企業”的兼併重組還是新産品、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創新都需要企業遵循市場規律,根據技術趨勢、需求變化、競爭形勢作出自己的選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