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及時雨化為長流水

  • 發佈時間:2016-04-06 05:58:5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深圳市福田區的對口幫扶地是廣東河源市和平縣。在廣東省開展的扶貧開發“雙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中,福田區深挖和平縣的地方特色和已有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輸入、智慧輸送和精準開展資産增值性投資,讓當地的靈芝産業、特色果業和增産種業進村進戶,衍生出可滾動獲利的源頭活水,將扶貧“及時雨”化成“長流水”。

  扶貧開發,貴在堅持、關鍵在精準。據福田區區長肖亞非介紹,在3年對口幫扶中,福田區共投入資金2.8億多元,區裏56個部門26個駐縣駐村幹部幫扶23個“雙到”村,建立多對一幫扶關係,惠及村民6.2萬人,完成低收入家庭住房改造3822戶,為村民購買新農合、新農保5萬多人次。同時,完成村道硬底化122.7公里、橋梁81座、路燈1579盞、修築水利工程102處,村集體收入從2013年幫扶前的不到3萬元提高到10萬元。

  因地制宜引特色

  春節剛過,記者來到位於粵北山區的和平縣大壩鎮石谷村。這裡屬九連山脈,與江西一山之隔,小村周圍山峰連綿,綠水青山,冬風清冽,空氣十分新鮮。

  “村裏沒有工業污染源,山泉水質好,生産的冬菇、木耳等食用菌品質好,供不應求。”來自福田區的駐村幹部、石谷村黨委副書記李而已説,經考察,我們發現靈芝市場前景好,石谷村的自然條件很適合栽培,就引進了靈芝栽培項目。

  為更好地實施項目,石谷村採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點帶面進行貧困戶脫貧致富。李而已介紹,石谷村還專門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由有生産銷售經驗的帶頭人牽頭,組織靈芝栽培基地的建設、産品生産及銷售。

  這個有經驗的帶頭人就是石谷村村民劉永勝。“幾年前我就想過種靈芝,一直沒有碰上合適的機會。”樸實憨厚的劉永勝告訴記者,他原本在縣城經營一家食品公司,當聽説福田區計劃在村裏建特色項目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後,熟悉村情又有經驗的劉永勝,馬上帶著闖蕩多年積攢的資訊、資源、市場和資金加入進來,成為種植專業戶,種植靈芝並加工成靈芝切片、靈芝粉、靈芝茶等對外銷售,還附帶種植香菇、木耳等名貴食用菌。

  “石谷村的靈芝種植基地一期佔地43畝,2014年8月開工,引進投資220萬元,年産約10萬斤靈芝。”李而已告訴記者,該項目採取合作方式保證資金投入,其中福田區對口幫扶資金45萬元以石谷村委會名義投入,劉永勝自籌45萬元;引進江西靈芝種植專業戶郭彩峰以“技術+資金”入夥,帶來專業團隊進行技術、市場、渠道指導。“頭一年下來,基地基本保本,預計今年就可以實現盈利。”劉永勝開心地説。

  “靈芝種植項目不僅每年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3多萬元,而且投資人帶來的靈芝栽培技術和管理理念,還能幫助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規範財務管理。另外在品牌建設、品質控制、市場拓展等方面進行的指導,也提升了村裏的綜合經營能力。”李而已稱。

  尤為重要的是,石谷村的村民直接受惠,做到“一菜三吃”:一是靈芝種植基地採取集約化生産,把村民撂荒或利用率不高的土地整體承租下來,用於靈芝規模生産,促進土地流轉,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二是項目建設需要的雜木、毛竹等原材料在村內採購,既降低運輸成本又讓村民受益。2014年開工至今大約採購了97.8萬元,村民因此直接受益;三是靈芝種植基地招收了大量貧困戶富餘勞動力,每年有近60萬元的勞動力收入。農戶參與率達到23%以上,其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超過80%。“很多在城裏打工的婦女都回來了,既能在家門口掙錢,還能方便照顧老人和小孩。”劉永勝告訴記者,“基地使用的土地有很大一部分曾經荒廢,2016年計劃再擴大40畝種植面積,又將復耕一大片農地”。

  “以前扶貧是給你一個豬仔養,現在是給村委股份、給村民工資,還帶動其他産業共同發展。”對資産增值性投資這樣的扶貧項目,石谷村非常歡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劍藝稱,利用當地的山泉水和土特産做文章,福田區幫扶團隊還和石谷村委一起推出鄉村特色旅遊項目。比如把幫扶修建的5.8公里硬底化村道變為遊客徒步綠道,把部分閒置農居改造為農家樂客棧,開發了挖竹筍、插秧等農耕體驗項目,村裏還修復了有500多年曆史的石橋和當年紅軍走過的石階路,形成特色旅遊文化。此外,通過村合作社統購統銷,把村裏的土雞蛋、土雞鴨等農副産品推薦給遊客,發展鄉村經濟,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從3000多元提高到7000多元。

  以糧帶産助增收

  福田區對口扶貧的和平縣水質好,“三廢”污染少,是以糧食生産為主的農業縣,水稻是主要農作物。在長塘鎮暖水村,全村主要收入靠水稻種植和外出打工。但因糧食産量低,靠種田年均收入僅為3000元,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村裏1400多畝水田近三成被丟耕荒廢,全村1268人,外出打工的勞動力佔到40%。

  暖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長優告訴記者,2013年經福田區牽線搭橋,暖水村引進了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深圳市聯益米業有限公司和廣東袁氏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即袁隆平院士團隊)的優質雜交稻種子,在村裏試種了100畝,當年晚稻就增産增收。2014年全村近1000畝地大面積種上優質水稻,用上專家帶來的化肥,加上專業技術人員蹲點指導,平均增産20%,高的達30%以上,每畝水田比其他村增收400多元。

  暖水村村民林雲犬家有8畝水田,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是畝産800到1000斤,現在用上新的種子和技術,畝産至少有1400斤,一畝多産500斤,8畝地一年兩季多收8000斤。“以前種的糧食只夠吃用,現在兩季能增收1萬多元。”對目前的生活狀況,林雲犬樂呵呵地連聲説“有信心”。

  村民增産增收的其中奧妙就在“良種+良法”。廣東袁氏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羅偉平告訴記者,除了優質雜交水稻種子可增強植株莖稈拉力,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袁氏專用肥富含活性生物酶,同時可作為蚯蚓養料,可使土壤明顯疏鬆,再輔與之配套的栽培技術方案,從而實現“高産+優質”。

  優質水稻種植幫扶基地的建設,不僅讓村民增産增收,同時也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經濟價值。“以前村裏荒廢的水田很多,現在全村的土地基本都種上了這種優質水稻。村民過去年均收入3000多元,現在達到6000元以上,有的達到8000元,增收明顯。”林長優説,增産增收後,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返鄉,種田的同時還有人搞起鳥類養殖、山地開發、杉木種植等副業。

  村民林偉以前一直在深圳打工,聽説村裏試種新品種效果好,2014年果斷回村承包了20畝水田。糧食增産增收了,林偉就動腦筋發展第三産業,用新糧自釀米酒,用酒糟養豬,每年養豬200頭,形成了産業鏈。“他用新品種糧食釀的酒味道好,以前賣8元一斤,現在15元一斤還常被搶購一空。他還搞了沼氣池,用有機肥料種的菜品質也很好。”林長優感慨,“農業靠勤,林偉是個非常勤快的人,家裏六口人,兩個壯勞動力又承包地又搞副業,這兩年每年增收不低於6萬元,還加蓋了一層樓房,靠的就是勤勞致富”。

  深圳市聯益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法靈告訴記者,此次聯合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在和平縣開展技術幫扶和知識幫扶,為的就是變“輸血”為“造血”,化“及時雨”為“長流水”。目前,該公司在長塘鎮和彭寨鎮共推出了7500畝的優質水稻項目,已具備基地化、規模化的雛形,這些産業項目有效帶動了農戶和貧困戶産業脫貧的積極性,參與率超過60%。

  “我們帶來的不只是優質種子和袁氏專用肥,重要的是把現代農業的先進理念、科學種植的知識和技術帶到這裡,通過培訓、試驗種植、稻穀回收,摸索出以科技産業扶貧的路子。”郭法靈説。

  特色果業創品牌

  冬日傍晚,夕陽下的大壩鎮鵝塘村掩映在一片綠意之下,閒適恬靜。在鬱鬱蔥蔥的百香果種植園裏,記者偶遇來自廣州的謝小瓊女士。她帶著孩子和來自深圳、惠州的同學一起在此摘果,十幾個人在此體驗田園生活。“我們在附近遊玩,聽朋友説這裡的百香果好,就專程來買。”謝小瓊説,山裏的水果是真正的綠色産品,沒污染,特別香。帶著孩子來這裡又能呼吸新鮮空氣,也讓孩子體驗生活,親近自然,一舉多得。

  百香果原産南美洲,別稱紫果西番蓮,因其果肉可散發出百餘種水果香味而得名,具有極高的食用、藥用價值,有“果汁之王”“維C之王”的美譽。鵝塘村百香果種植園村民袁增立告訴記者,他種了30多畝百香果,2015年6月收穫1萬斤,收入五六萬元,今年預計收入能過10萬元。

  “為幫助鵝塘村搞特色百香果種植,福田區專門給村裏合作社提供了一筆幫扶資金。”鵝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袁海深説,袁增立種植30多畝百香果所需的20多萬元啟動資金就來自這一款項。“扶持款以無息貸款的形式發放,等他有錢週轉了再返還給村裏合作社,幫助其他農戶,以此迴圈使用。”

  據袁海深介紹,鵝塘村有3700多人,貧困戶達191戶700多人,在福田區對口扶貧之前,每人平均年收入2000多元。今年村合作社有十家農戶共種了100畝百香果,每人平均收入可達到1萬元。百香果種植不僅讓種植戶發家致富,也帶動了村裏其他人收入增加。袁增立的30畝百香果園開建時招了20多人幫忙,每人每天100元工資,此後施肥、澆水、除草等工作也需要人工,間接解決了部分當地勞動力就業。“有利可圖”的百香果種植也讓荒廢的耕地實現復耕,袁增立承包來的一半水田就曾是丟耕水田,2016年他將再承包10多畝地又將復耕一部分。

  在鵝塘村隔壁的高發村,有一片近200畝的蜜柚基地,其中80畝紅心蜜柚是福田區帶來的改良品種。該基地負責人曹水池説:“福田人給我幫了大忙”。曹水池現年56歲,1996年開始搞蜜柚種植。“當時資金困難,品種和使用的化肥都不好,種植效果一般。”曹水池介紹,2013年福田區帶來50多萬元幫扶資金,在村裏荒山上種了新的紅心蜜柚,並使用自動化噴水等現代養護技術和設施。2015年新蜜柚品種第一年挂果,基地總産值達到18萬斤,一年收入近30萬元。曹水池笑呵呵地説:“今年收入會更好。”他的“林下經濟”也搞得不錯,在蜜柚林裏放養了200多只土雞,一年下來也有一筆不小的收入。

  高發村黨支部書記黃月鋒告訴記者,蜜柚基地的建設給高發村和村民帶來了雙向收入。3年幫扶期間,蜜柚基地每年給貧困戶提供6.3萬元補貼,村委會則每年有2萬元的固定收入,壯大了集體收益。此外,基地一年約有100天繁忙期會招收貧困戶幫忙,間接解決20多人就業,這些人一天掙80元,忙的時候掙100元,一年下來能收入8000元。

  從賣資源到賣品牌,福田區利用資金、技術、品牌、服務等牽手和平縣,當地的農産品變成了香餑餑。根據各村特點,“雙到”幫扶實施“一鎮一産業、村村有特色”的發展路徑,3年來推出一大批規模項目,逐漸形成了農業規模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