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健身消費正“跑步升級”

  • 發佈時間:2016-04-06 05:58:5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久前,一張北京市民在霧霾瀰漫的街邊公園跳廣場舞的圖片瘋傳網路,引發了網友熱議。即使大霧襲城,也無法阻擋人們鍛鍊身體的熱情。這,其實是如今全民健身熱情高漲的真實寫照。同時,它也反映出我國健身消費形式缺乏的現狀以及普通民眾缺少科學健身意識的尷尬。如何讓體育健身消費更好更快地“跑”起來,值得每個消費者深思。

  健身人數穩步增長

  華燈初上,北京西城區金中都公園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眾多原本互不相識的市民,因為跳舞、踢毽、跑步等運動聚集起來。和中老年人相比,年輕人則更願意把自己的健康交給健身房和體育館。記者來到北京天寧寺橋附近的一家健身房,發現15台跑步機全部都在使用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平時,在中午休息時間和晚上下班時間,健身房基本都是滿負荷運轉,只有早上人比較少。”離開這家健身房後,記者又嘗試預訂週末的什剎海體校羽毛球場,被客服告知:“已無場地,節假日可能需要提前一週預訂。”

  與此同時,馬拉松賽事持續火熱。據統計,2015年僅田協註冊在案的跑步賽事數量就激增到130場左右,一年當中平均每3天就有一場馬拉松賽事上演。不少跑步愛好者反映,一些熱門賽事甚至需要提前搶名額。

  這些現象的背後,是逐步增強的城鄉居民體育鍛鍊意識。老百姓參加體育鍛鍊的積極性增高,經常進行體育鍛鍊的人數百分比明顯增加。國家體育總局發佈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顯示,2014年全國共有約4.1億20歲及以上年齡段的城鄉居民參加過體育鍛鍊,比2007年增加0.7億人。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百分比為33.9%,比2007年增加5.7%。

  體育運動參與人數增加的同時,是我國每人平均體育消費水準大幅度提高的現狀。就近就便鍛鍊和“花錢買健康”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調查顯示,目前從每人平均消費金額來看,“場租和聘請教練”的消費額度最高,每人平均876元,其他依次是購買運動服裝鞋帽623元,購買體育器材496元,與2007年相比,消費水準明顯提高。

  健身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的攀升,也帶動了體育産品消費。記者了解到,阿裏平臺過去一年産生的體育消費産品主要集中于休閒類。其中,戶外、水上類産品佔比超過40%;室內瑜伽、騎行、攀岩類産品的增長率更是超過90%;體育運動器材、鞋帽等産品上升了30%左右。

  “從數據角度看,成立僅幾個月的阿裏體育2015年通過阿裏平臺進行的體育類消費達到1370億元,預計2016年將會突破2000億元。”阿裏體育COO余星宇説。

  流行網際網路+健身

  在産後不到1年的時尚辣媽張潔眼中,沒有什麼比恢復自己變形的身材更加重要。對她來説,每天去健身房並不容易,安裝在手機裏的健身軟體便成了她塑身的主要工具。

  對於這些健身軟體,張潔如數家珍:“每個軟體的功能各有側重,裏面有免費的健身視頻和教練,還可以和社區裏的其他愛好者交流,看上好的器材還可以直接點擊購買。”健身之餘,欣賞微網志紅人的健身視頻,在朋友圈曬健身圖,已經成為張潔生活的一部分。

  健身與網際網路結合後,也變得時尚起來,快速滲透進入人們的生活。符合需求的消費模式很快會吸收眾多參與者,資本也助推其快速成長。而類似的軟體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記者在蘋果應用商店裏搜索運動軟體,結果達5000多個,而在三年前幾乎沒有太多的相關資訊。如今,“咕咚”“悅跑圈”等五花八門的運動APP迅速擠佔了健身愛好者的手機記憶體。這些運動APP有的致力於跑步計數,有的側重於互動交友,有的專注于健身指導。

  以相對活躍的運動類APP“咕咚”為例,資料顯示目前該APP的註冊用戶為2400萬人,日活躍用戶高達200萬人。用戶在“咕咚”上選擇的運動方式主要是跑步和騎行,使用最多的是工具屬性功能,可以與咕咚智慧手環在運動軌跡監測等方面配合使用。而“運動圈”“咕咚吧”等運動社交功能則確保了用戶參與積極性的不斷提升。

  《中國體育産業發展報告(2015)》指出,運動類APP的根本營利點在於對大數據的積累和挖掘。體育健身的目的是管理個人健康,涉及康復、營養、養生、形體管理等多方面內容。而運動類APP通過對用戶的大數據分析,為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健身功能表,必然會帶動健身愛好者的消費熱情。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數據是不斷更新變化的,健身群體也是不斷增加的,潛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作為體育健身消費的重要載體,運動場館業也在尋求突破。一些健身房通過微信服務號或者手機軟體推廣産品、招攬用戶,推出健身教練到府服務,取得不錯的宣傳效果,用戶也享受到便利。

  不少由政府主導的體育場館在傳統運營過程中缺乏亮點。體育場館通過借助網際網路,盤活體育場館資源,為大眾健身提供服務,使百姓充分享受價格低廉的公共體育服務。

  “去運動”是湖北省體育局打造的融體育事業和體育産業于一體的公共體育服務平臺,運作不到一年,已幾乎囊括了湖北省所有的國有和民營體育資源。人們只需在“去運動”的移動客戶端上進行簡單操作,便可以免費或低價享受政府購買的公共體育服務。“去運動”平臺為政府提供了場館運營管理以及購買公共服務的依據。政府根據從平臺採集到的數據,對場館進行考核和補貼,改變管理“拍腦袋”、撥款“靠估摸”的做法。

  萬億市場服務待提升

  2014年末,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體育産業全面發展,壓抑許久的健身消費需求快速釋放,打開了體量巨大的消費市場。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表示,到2020年,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意識要普遍增強,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將達到4.35億,身體素質穩步提高,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覆蓋城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體育消費總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體育消費將成為促進體育産業發展、拉動內需和形成新經濟增長點的動力源。”劉鵬説。

  前景向好,並不代表前途無憂。和體育産業發展成熟的國家相比,我國當前的體育消費結構還存在很多問題:運動場館運營不佳,體育服務消費佔比低,健身消費文化和觀念滯後等。

  余星宇認為,中國體育的群眾基礎雖然龐大,但普及程度不高,導致全國近200萬個體育場館中近90%處於虧損狀態。因此,如何將運動基礎設施、運動場館跟人相結合,以數據的思維進行運營是問題的關鍵。

  “中國體育消費中的參與性消費目前仍然是比較低的。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我們仍然有很大的消費空間。”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副司長陳恩堂説。

  消費不足的背後,也是專業人才、服務等資源的稀缺,做好健身消費供給側改革刻不容緩。記者了解到,我國體育産業目前的産值有80%是衣服、鞋帽等製造業貢獻的,而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體育健身服務、運動場地、專業教練等方面都還需要更多的有效供給。

  調查顯示,在我國20歲及以上年齡的人群中,參加鍛鍊的人中有56.5%的人通過自學掌握體育鍛鍊技能。在學校學習獲取體育鍛鍊技能的人數佔比為19.9%,參加社會短訓班和從事過專業訓練的人數佔比分別為4.4%和2.2%。

  從體育産業結構而言,越是成熟的體育市場體育服務業佔比越高。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林顯鵬認為,按照發達國家的規律,體育服務業應該佔到體育産業的60%以上,而目前我國只佔到20%,可見增長空間非常龐大。

  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體育健身成本也值得關注。目前,高額的健身費用對一些人群來説還是有些重。調查顯示,我國20歲及以上年齡的城鄉居民中,有39%的人認為目前體育鍛鍊消費價格水準偏高。

  當前,我國很多地區已經在嘗試推進個人醫保賬戶資金用於支付體育運動健身費用,以刺激健身消費。雲南省體育局局長何池康認為,醫保卡用於體育健身消費,一方面可以促使公眾加強身體鍛鍊,提高身體素質;另一方面,醫保卡的使用可以增強體育健身功能,帶動體育健身産業蓬勃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