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豐産不增收 種糧大戶忍痛“退租”土地

  • 發佈時間:2016-04-05 09:00:0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年之計在於春”。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時期,記者深入山東、安徽、陜西、黑龍江等地多個糧食主産區採訪發現,種糧大戶由於糧價下跌遭遇了“豐産卻不增收”的困境,有的正減少種植面積,有的已出現“退租”土地的現象。對此,業內人士和專家指出,這不利於國家鼓勵扶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政策的落實,也會對國家糧食安全埋下隱患。今後應完善糧食價格機制,發揮好糧食補貼的作用,注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農業轉型有利時機,進行農業結構調整。

  種糧大戶信心大打折扣

  今年春耕備耕過程中的新設備、新設施、新服務,降低了農業生産成本,提高了生産效率,給農業帶來了新動力。當記者問及對今年農業生産是否有信心時,受訪的種糧大戶卻表現出積極和迷茫兩種心態。

  3月下旬,山東、安徽等地春潮涌動,各地一片春耕備耕繁忙景象。見到山東省高密市種糧大戶王翠芬時,她正在自家的麥地裏澆地。十多臺噴灌機一字排開,一台噴灌機澆水寬度覆蓋十幾米。“一畝地不到一個小時就能澆完,非常快,一天一台機器澆30多畝。”王翠芬説,用水也省下不少,以往大水漫灌,一畝要40方水(噸水),現在節水、節能、高效的噴灌機也就16方水。

  “最重要的是節省人工,現在人工150元/天,如果用柴油機大水漫灌再加上人力,成本要高出不少。”王翠芬告訴記者,噴灌機一次性投入較大,價格一台3萬元至10萬元不等,國家有一些補貼,自己要花6、7成的錢。

  新設備也受到黑龍江農民的青睞。在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八五九分公司機關後院,水稻種植戶圍繞著兩台插秧機聽技術人員講解,不時有人拿出手機拍照。“這不是普通的插秧機,而是新型側深施肥插秧機。”種了多年水稻的賈鵬説,這臺插秧機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插秧的同時進行側向深施顆粒複合肥,能夠減少施肥量,提高秧苗表面施肥利用率,達到控肥增效、綠色種植的效果。

  “我對農業生産前景有信心。”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分路口鎮家庭農場主黃明貴説,他流轉了2000畝地,雖然去年種糧效益較低,但總體算下來收入30多萬元。他的信心來自政府的惠農政策,去年年底佔地4畝的硬化曬場到位了,同時受益於政府的補貼,他還買了烘乾機、建了倉庫。

  山東省汶上縣農業局局長王修忠表示,今年汶上縣的小麥種植面積約73萬畝,和去年基本持平。“小麥價格因為有托市收購政策在托底,所以種植面積變化不大,老百姓還是比較有信心的,現在應該擔憂的是玉米種植的情況,但山東農民的種植習慣長久,一下子也不大好調整。”

  然而,也有一些大戶對種糧前景並不看好。黑龍江省蘭西縣振宇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德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流轉費600元,種子、化肥、機械400元,而一畝地的産量1500多斤,價格每斤6毛多,算下來去年每畝地基本上沒有利潤。今年玉米價格還會降低,李德明對“種啥”非常迷茫。“我們這裡種水稻不行,玉米價格這麼低,嚴重影響我們大戶種糧的積極性。”

  糧價下跌豐産不增收

  糧食價格高低直接關係種糧大戶的收益。採訪期間,一些大戶説,去年雖然糧食豐收了,但糧價不斷下跌,他們陷入“豐産卻不增收”的困境。

  “去年糧食大豐收,我收了100多萬斤中稻,一開始貴些,越擱越便宜,前年一斤能賣1塊3毛多,去年價格掉了1毛多。”安徽省一位種糧大戶説,他本想把糧食全賣到國有糧站,可一般要排五六天的隊,“時間等不及,最後僅賣給糧站30多萬斤,其餘的都通過小糧販賣掉了,價格又被壓下去不少。”

  “豐産卻不增收”並非個案。在今年1月召開的安徽省農村工作會議上,安徽省委相關負責人明確指出,糧食銷售難、收儲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去年小麥、稻穀等市場價格同比下降均超過5%,影響了農民增收。

  在陜西省,涇陽縣橋底鎮鍵濰糧食合作社理事長劉武望著自家庫房裏堆積如山的玉米,連連嘆息。“現在還有四五十萬斤沒有賣出去,到村裏收糧的流動糧販子,價格壓到了6角7分1斤,最多也不過7角錢。”他説,“往年春節前玉米就賣完了,即便偶爾拖到春節後,價格還會拉高1角左右。去年我賣糧還是1元1角1斤,今年這價,唉!我都不知道還要不要堅持下去了!”

  作為涇陽縣出了名的種糧大戶,劉武幾年前從最初的幾十畝地起步,發展到如今流轉1500畝、託管3600畝的經營規模。眼看著事業蒸蒸日上,不料卻在去年秋糧喜獲豐收之後,迎來“賣糧難”的尷尬。

  劉武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他流轉土地的費用為900元/年,一年兩季莊稼。拿秋糧玉米來説,算上種子、化肥、機械、人工等,成本約900元,去年玉米畝産1100斤左右,按現在糧食收購價格,每畝地要賠200元至300元。除去他享有的縣裏每年10萬元的項目補貼外,總計損失已近百萬元。

  在我國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玉米種植面積超1億畝。去年在黑龍江,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為標準品每市斤1元,比2014年每市斤降低0.11元。僅此一項黑龍江省農民就減收近140億元,攤到全省每個農民身上就是700多元。

  黑龍江省青岡縣合眾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2015年集中經營土地3萬多畝。合作社理事長王海林告訴記者,去年的玉米産量相比2014年還有所增加,但潮糧價格只賣到6毛多一斤,往年能賣到8毛。“因糧價下調,我們合作社去年少收入300多萬元。”王海林説。

   部分種糧大戶退租土地

  由於種糧成本上升收益下降,部分地區出現種糧大戶“退租”土地的現象。對此,有業內人士稱,種植成本居高不下,長此以往必然會打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在陜西省傳統農業大縣蒲城,洛濱鎮馬莊村民風小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玉珍告訴記者,馬莊村位於蒲城縣北部“旱腰帶”地區,灌溉條件不佳,靠天吃飯,多數農民每年只種一季小麥或玉米。去年雨水好,合作社120戶社員的1200多畝地獲得豐收,其中玉米畝産達到1000斤。

  雖然鄉親們沒有遭遇“賣糧難”,但無論是小麥還是玉米,每斤價格都低了近0.2元。“糧價這麼低,哪還有什麼積極性?”李玉珍嘆了一口氣,因為行情不好,今年村裏十幾戶種玉米的社員已經準備改種油葵了。

  一些大戶正減少種植面積。王翠芬去年種植了2600畝小麥、玉米。由於價格不好,今年的冬小麥減少了400畝的面積。“小麥價格有托市收購政策,還能湊合;玉米價格實在不行,只有7、8毛錢一斤,根本賺不到什麼錢。”

  無獨有偶。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三河鎮胡家村大戶胡福華現在一共種植了16畝地,種植小麥。去年有47畝地,後來到期後人家都收回了,再加上自己感覺不賺錢也不想租了。租金是1000塊錢一畝,根本賺不到錢。

  事實上,由於糧食價格下跌,種糧收益下降,再加上去年種植時偏旱,不少種糧大戶減少了種植面積。記者從山東省農業部門獲悉,今年,山東省冬小麥播種面積5687萬畝,比2015年減少12.5萬畝,係8年來首次下降。

  局部地區出現“退租”現象。“高密市已出現了調低土地租金,或者放棄租種的現象。”山東省高密市農業局負責人説,今年種糧大戶對種地收益信心明顯不足,用工越來越貴,租地成本仍較高,雖然機械化程度在加快,但很難消解高昂的成本。再加上因為旱情,去年10月播種期澆不上,不少農戶沒種上。

  在安徽省採訪期間,記者也聽到“大戶難以為繼,支撐不下去退租”的情況。六安市一種糧大戶説,他的一個親戚流轉了500畝地,因“行情”不好,這幾年一共虧了10多萬元,然後開始“退租”,現在已經退完不幹了。

  記者了解到,黑龍江孫吳縣沿江鄉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去年種了5萬畝玉米,其中社員帶地入社3萬畝,流轉了2萬畝。合作社理事長王躍龍告訴記者,按照去年的價格,帶地入社的玉米每畝仍有效益約330元,但流轉的土地每畝賠130多元。對於流轉的2萬畝地,王躍龍説,合同已到期,現在還不知道玉米價格降到什麼程度,能不能掙錢心裏沒底,今年就不流轉了。

  “要給群眾付流轉費用,我現在已經開始借錢了。”陜西省一位種糧大戶説,因為合同期限的原因,自己暫時沒有退租打算,但今年肯定不會再擴大規模了。“有好收成卻沒個好價格。這麼好的玉米,這麼低的價格,我真是賣不下去!如果僅僅是這一季的糧價低,我還能挺挺,如果再沒有起色,真可能就撐不下去了!”

  談及去年以來種糧者面臨的嚴峻形勢,王翠芬、黃明貴等人認為,糧食價格不斷下降,種植成本居高不下,長此以往必然會打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一旦包地的農民減少,土地流轉比例會有所降低,這不利於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也會對國家糧食安全埋下隱患。”

  應多方保護種糧積極性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認為,這幾年種糧大戶補貼力度不斷變化,不利於培育穩定的種糧大戶隊伍。應該確定一個穩定的保護、補貼措施,並繼續提高扶持力度,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平穩、積極地經營農業,夯實國民經濟運作根基。

  春耕生産事關全年。為破解“豐産卻不增收”的困境,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基層建議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王翠芬説,自己租種的地有一些田間道路仍然較差,進不去大型機械,大大影響了農業生産經營,也增加了用工成本。“但是自己很難有能力去做修路、架電等基礎設施工作。”

  高密市農業局副局長孫建波表示,跟往年相比,用工越來越貴,雖然機械化越來越高,但也難消解。“缺水、旱情已經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産,希望國家增加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多多改造發展旱能澆、澇能排的良田。也包括水、電、路的建設,減少農民特別是新型農業主體用工成本,繼續提升機械化水準。”

  完善糧食價格增長或穩定機制。山東省委農工辦原副主任劉同理建議,推動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和臨時收儲政策改革,發展目標價格保險、目標價格貸款等市場配套政策,有效利用國際市場,推動儲備調節從單純干預價格向供求關係的調節轉變。

  陜西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建康説,據他了解,由於糧價不高,最近一些地方已經有農民從玉米改种經濟作物了。糧食作為特殊商品,涉及國家安全,應當充分保護農民特別是種糧大戶的積極性,發揮好糧食補貼的作用。

  注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農業轉型有利時機,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王躍龍等期盼國家玉米具體相關政策、細則儘快落地,確保玉米價格變化能夠真正引導結構調整。同時希望變化後的玉米價格和大豆價格比價關係合理,真正建立“以市場為基礎、以價格為導向”的種植結構調整制度。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蔣和平建議,面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緊迫繁重的任務,各地需以“坐不住、等不起”的工作狀態,主動深入農民家裏調研指導,共同謀劃好“種什麼,怎麼種,賣給誰”等問題,回應農民關切,解決農民難題。如把國家玉米政策向農民講清楚,幫助農民從根深蒂固的“玉米依賴”中走出來,使其種植結構更加適應市場需求。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姜剛、張志龍、王建、陳晨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