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製造業見長 根植于的德語區國家的"工匠精神"
- 發佈時間:2016-04-05 07:29: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隱形冠軍”概念由德國管理大師赫爾曼·西蒙首先提出,指的是一大批中小企業在某些細分的行業領域可以做到全球領先,卻不被外人所知,稱得上是“隱形冠軍”。
對産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根植於以製造業見長的德語區國家。調查發現,約55%的“隱形冠軍”集中在德國、瑞士和奧地利3個國家。這批成功中小企業的共同特點是,專注生産和製造,注重創新研發,並擁有大批高技能的勞動力。
在德語中,“師傅”或“工匠”雖是司空見慣的字眼,但卻是品質上乘、信譽可靠、服務到位的代名詞。
一位奧地利朋友告訴記者,“師傅”並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夠獲得的資質,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必須經過經濟財務能力的培訓,能夠獨立經營開店設廠。擁有“師傅”資格才能開展培訓和雇傭學徒。由於傳統和歷史原因,在德語區國家“師傅”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奧地利賴夫艾森銀行前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舍皮奇在談到奧地利涌現的一大批“隱形冠軍”時説,這些中小企業專注各自的領域,把産品做到最好。它們不斷與客戶溝通,詢問他們的意見,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還有哪些可以改進之處,力求盡善盡美。
産品品質的背後是高素質的人才。雙元職業教育模式也是德語區國家的共性,這一職業教育模式為製造業和服務業輸送了大批高品質的勞動力。
大約40%的奧地利學生在完成義務制教育後要接受2到4年不等的雙元制職業教育,而不是上大學。接受雙元制教育的學徒,學習中約80%的時間被安排在工廠的車間裏,他們要直接接觸最新的技術並進行操作實踐,其餘時間在職業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論和專業知識學習。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奧地利有很長的歷史,經濟部聯合商會等負責管理和支援接收學徒的工廠,教育部牽頭負責職業學校的培訓。
為什麼企業願意花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接收和培訓學徒工?在奧地利經濟教育研究所經理托馬斯·馬亞眼裏,答案很簡單,在奧地利企業、商會以及各個行業協會看來,學徒培訓是企業的一部分。
完成學徒培訓後,接下來是多種多樣的繼續教育和職業選擇,既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人才,也可以進入管理崗位,或者從事自由職業。數據顯示,目前奧地利的企業家中約40%的人有過學徒培訓的經歷。
一名在德國某核電站工作的工程師告訴記者,在德國,技術工人待遇並不比工程師差太多,基本能夠保證一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穩定的生活保障令技術工人們踏實而不浮躁,專注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茍。一台機器通常由很多零部件組成,安裝調試,都需要技術工人憑經驗和技術來把握。例如,一個螺母上得緊點或松點,對整個機器的運作短時間內或許看不出什麼影響,但時間長了,機器的狀態就能夠見到高下了。
根植于德語區國家製造業的“工匠精神”,離不開歷史的傳承,離不開追求品質和創新的企業文化,離不開成熟的職業教育體系,更離不開社會對工匠價值的認可與尊重。正是這種“工匠精神”成為了培養德語區國家“隱形冠軍”的沃土。(記者劉向)新華社維也納4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