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品質是工匠的臉面”

  • 發佈時間:2016-04-04 11:48: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羅馬4月3日電 通訊:“品質是工匠的臉面”——義大利小城修書匠的堅守

  新華社記者葛晨

  3月底的一天,33歲的修書匠保羅·卡斯蒂廖內早上9點準時到達店舖“無名修書店”,依次打開店面的鐵閘門、木門,擦拭器具,準備開工。在義大利東海岸城市裏米尼,這樣的日子保羅已經過了15年,但他仍然對每一天充滿期待。

  小城的另一邊,70歲的梅伊·阿戈斯蒂諾也早早來到自己經營了30年的“羅馬尼奧拉修書店”,在嘈雜的機器和沙沙作響的收音機陪伴下修煉著手藝。他説,簡單的事情重復做、用心做,匠人樂在其中。

  義大利現有手工修書店大約一百家。同在一座城,梅伊和保羅這一老一少兩個同行是暗自較勁的對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因為對修書這門手藝,他們有著同樣的堅守。

  義大利的修書店在中世紀時期是裝訂書籍的唯一選擇,這與不少歐洲國家一樣。工業時期到來後,大批量書籍裝訂逐漸由工廠承包,修書店的經營範圍變為小批量、個性化裝幀和舊書翻新。電子數位技術普及後,政府、律師等昔日的大客戶轉向無紙化辦公,修書店如今完全走上精品道路。

  “品質是工匠的臉面,一方面帶來外部口碑,一方面給自己前進的動力,”保羅告訴新華社記者。從學徒到掌門的15年裏,保羅不僅對修書的各種步驟掌握嫺熟,也在一次次實踐中總結出對顧客更為實用的經驗。“比如給餐館裝訂功能表的時候,我建議顧客不要選用白色封面,因為太容易臟,而且最好是皮質封面,美觀又不容易損壞,”他説。

  做書首先要耐用,根據書頁不同的特點確定好最耐用的縫製方法和用料材質,在這個基礎上考慮如何呈現出書籍最美觀的一面,梅伊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以縫製書脊為例,梅伊一般會選用結實的布料打底,而不像一些大批量生産的工廠那樣用紙板代替。梅伊説,這部分的材料顧客是看不見的,布料成本遠超紙板,工藝也更為複雜,卻是修書匠的責任心所在。

  “顧客看不見,但我看得見,時間也看得見,”梅伊説。

  “手藝人不會很富有,但是掙多少錢自己掌握,花多少時間精力就能掙多少錢,説起來掙的都是辛苦錢,”保羅説。比如他裝訂一本論文大約花費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根據材質的不同,裝訂每本論文價格在10歐元至50歐元不等。

  即便梅伊這樣的老修書匠,産品也不會賣出天價,收入全靠一針一線地裝訂出來。“我需要付房屋貸款,人們需要裝幀書籍,我憑著手藝養活自己,那就夠了。”梅伊説,真正的滿足不在於多掙錢,而在於親眼見到零散的紙張經過自己的雙手變成一本本精美的書籍,看到自己的勞動得到顧客認可。

  “以翻新舊書為例,舊書承載著主人的痕跡,可能翻新的錢高於買一本新書,但對主人來説只有自己的這一本才獨一無二,因此他們對修書匠懷有很大的希望,期待能給這份專屬回憶帶來新的生命,”梅伊説,“這種情況下做好一本舊書,顧客的滿意就是對手藝人最大的回饋。”

  從小學畢業跟風去技校學修書到如今年逾古稀,梅伊做修書匠已有50年光景。在他看來,這麼多年來修書的基本技術和步驟並無太大變化,表面看來只是一系列步驟的不斷迴圈,需要耐心,但絕不無聊。

  梅伊説,把重復的事情做好並不簡單,“就像照相一樣,每個人拿著照相機都能拍出照片,但即便面對同樣的風景也不會是同一張照片”。

  保羅看到一些朋友做生意掙了很多錢,不少朋友在大城市裏生活光鮮,但他從未動過轉行掙大錢的念頭。保羅説,每個人都有自己合適的位置,都有自己定義的成功,而他的成功就是做著熱愛的工作,和妻子、孩子在一起,衣食無憂地生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