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抗災立足應在“早”
- 發佈時間:2016-04-02 08:30:49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李竟涵
正值春耕生産的關鍵時期,南方幾省卻連降暴雨。除此之外,2015年南方部分地區歷史罕見的秋冬汛、今年1月的“霸王級”寒潮都是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這次“史上最強”厄爾尼諾給我國農業生産帶來的不僅是多發頻發的極端天氣,更多的是對農業科學防災減災的總結和思考。
應對農業氣象災害,離不開一個“早”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農業生産也是如此。同樣是連日降雨造成河水水位上漲,去年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果農曾釗彬損失了一百多萬元,今年卻成竹在胸,就是因為提早疏通完善了果園的排水渠。
“早”體現在農業防災的各個環節。災前早預警,密切關注重大天氣變化,加強災害預測預判,及早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方案,及時發佈預警資訊。氣象災害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更要抓緊時機開展生産自救,災損減一分,産量多幾許。有些農民對防災措施不夠了解,就需要農業技術人員及時深入災區,幫助指導農民搞好抗災救災和恢復生産,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早”更體現在未雨綢繆,早著手早準備,讓農業氣象災害的“防護墻”更可靠。靠天吃飯,農民收益和農業生産都得不到保障,一旦發生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將不容小覷。生産安全都無法保證,更遑論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品質效益提升了。
今年春耕生産的三個關鍵詞之一“提”,就是實施藏糧于地戰略提産能。而鞏固提升産能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標準就是符合“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生態友好”的要求。有了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農民在天災面前才能更有底氣,糧食産能基礎才更牢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