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

  • 發佈時間:2016-02-18 08:30:3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曾衍德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這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提出這一任務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農業在糧食連年增産、農民持續增收之後,面臨推動力減弱、制約因素增多的困難,突出的是品種結構矛盾和品質效益偏低。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個“牛鼻子”,調整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使農産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品質上更契合消費者需求,使農業資源利用方式更有效、生態環境更友好,使農業的品質效益穩步提升、競爭力更強。

  調整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重點是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需要統籌謀劃、穩步推進,基本底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任務是鞏固提升糧食産能。不能把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簡單等同於壓縮糧食生産,更不能搞運動式調整。

  明確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目標,著力提升“三個能力”:提升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綜合供給能力,提升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把握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原則,重點是努力做到“六個堅持”:一是堅持底線思維,確保糧食安全。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守住“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二是堅持市場導向,推進産業融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推進農牧結合,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擴展農業多功能,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三是堅持突出重點,做到有保有壓。重點是保口糧、保穀物,兼顧棉油糖菜等生産,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品種。發揮比較優勢,提升主産區産能,因地制宜調減非優勢區。四是堅持創新驅動,注重提質增效。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提升農業生産科技水準,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五是堅持生態保護,促進持續發展。以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因地制宜地推進結構調整,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生産生態協調發展。六是堅持著眼全球,統籌兩個市場。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産品市場,保持部分短缺品種的適度進口,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落實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任務,著力構建“四個結構”:一是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作物結構。建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草作物“三元結構”。不斷夯實糧食産能,建設一批高産穩産的糧食生産功能區,打造一批節本增效、綠色環保的示範區。穩定棉花、油料、糖料作物種植面積,建設一批穩定的商品生産基地。按照種養結合、以養定種的路徑,積極發展優質專用飼草作物。二是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結構。發展優質産品、專用産品、特色農産品,為消費者提供營養健康、品質安全的放心農産品。三是構建生産生態協調的區域結構。提升主産區,建立功能區,建設保護區,構建科學合理專業化的生産格局。四是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重點是建立合理的種植制度和輪作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突出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重點,就是推進玉米結構調整,重點是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産區的玉米麵積,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及生態功能性植物等,力爭今年調減1000萬畝以上的玉米麵積,實現首戰告捷。

  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需要聚焦發力。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好結構調整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資訊引導,搞好指導服務,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二要強化政策扶持。重點是要完善主要農産品價格政策、農業補貼政策、金融保險政策等,讓農民開展結構調整的收益不減少,確保調得動、穩得住。三要加強設施建設。

  實施“藏糧于地”戰略,重點是加強糧食主産區和糧食生産功能區建設,加快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深入開展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提升耕地品質。四要推進機制創新。重點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服務主體,引導支援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發展區域優勢作物、優勢品種,鼓勵採用生態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種植方式,發揮好示範帶動作用。促進産業化經營,延長産業鏈條,提升品質效益。五要加快科技創新。加快培育一批高産穩産、附加值高、適宜機械作業及肥水高效利用的新品種,圍繞“糧改飼”、糧豆輪作等,加快選育專用青貯玉米、高蛋白大豆、高産優質高抗苜蓿等品種。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産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引領農業生産方式的轉變。六要加強市場調控。完善主要農産品儲備調控體系,優化儲備佈局,建立吞吐輪換機制。加強進出口調控,根據國內外市場供求情況,把握好農産品進口節奏、規模、時機。開展農業國際合作,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