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引導政策組合箱將密集開啟 投貸聯動首批試點在即

  • 發佈時間:2016-04-01 07:01:4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面是巨量資金輪番追捧股市、債市、樓市乃至期貨市場,一面是大量“僵屍企業”擠佔信貸資源,資金輸血實體經濟被打折扣。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面臨去産能去杠桿壓力、資金相對寬鬆的階段,資金“脫實向虛”和“無效沉澱”卻呈現日益明顯的趨勢。

  記者近日獲悉,上述趨勢已經引發相關部門的關注。接下來,包括投貸聯動試點、信貸資産證券化、完善政策性擔保機制等一系列政策的組合拳將會密集發力,以引導資金流向,真正使得實體經濟從中獲益。

  加碼 存量增量“雙管”促信貸投放

  最近幾年尤其是去年以來,監管層就在不斷出臺各類政策,試圖引導銀行信貸資源更多地流到對資金非常渴求的實體經濟中去,這些政策包括定向降準、推出支農支小再貸款、對小微企業貸款“三個不低於”等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政策在引導資金流向方面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這些政策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銀行的風險偏好,作用可能仍然有限。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的融資結構是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從銀行本身的特點而言,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有限,尤其在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過程中,出於控制風險的目的,銀行貸款變得較為謹慎和保守。一些抵禦風險能力較差的企業想從銀行拿到融資更是難上加難。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引導銀行資金更多流入到實體,可以從建立更多的風險分擔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入手,提高銀行的風險容忍度。

  擔保機制就是目前監管層正在推動的一種常態化的風險分擔機制。國務院去年印發《關於促進融資擔保行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其中著重明確了政府在融資擔保行業未來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包括發展政府控股、參股的融資擔保機構,並以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業務為標準和導向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政府性擔保基金,實現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風險在政府、銀行業金融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之間的合理分擔;並首次提出研究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等。

  與此同時,近兩年來,已有一些地區著手嘗試設立風險共擔模式的政府性擔保基金。曾剛認為,政策性機構介入後,資金實力更強,承受風險能力更強,銀行對利潤追求反而沒那麼迫切,從這角度來看,政策性機構更為穩定,不會因經濟週期的波動而過分波動,減少現在這種“融資擔保跑路、企業跑掉、銀行不貸,融資環境更為惡化”的惡性迴圈。

  業內人士也表示,對於擁有大量信貸資産的商業銀行而言,通過證券化的形式盤活銀行的存量信貸資産,能加強商業銀行對“三農”、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進一步促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而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15年,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發行項目總額達到4056.33億元,是上年市場全年規模的1.44倍。停擺約八年的不良資産證券化重啟近期迎來實質性進展,六家銀行被監管層選為首批試點機構,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産品。

  拓展 擴大銀行外“輸血”渠道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本身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解決資金流不到實體中去的問題,除了從銀行角度入手,更重要也是更有效的是發展其他除銀行之外的融資渠道,來輸血實體經濟。

  “從直接融資方式來看,股權類融資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高,目前應該鼓勵這一融資的發展。”曾剛表示。聯訊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社會總體的融資成本仍偏高,中小微民營企業尤甚,創新型企業融資非常困難。直接融資對這些企業的作用很大,要繼續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如新三板、科創板以及股權交易市場等,為企業融資提供更多的機會。

  而目前監管層力推的“投貸聯動”政策可謂是一種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結合的制度創新。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兩會期間表示,支援銀行採用成立類似風險投資公司或基金的方式,對創新企業給予資金支援,並建立在嚴格的風險隔離基礎上,以實現銀行業的資本性資金早期介入。業內人士表示,商業銀行通過投貸聯動,以“股權+債權”的方式,不僅能為種子期、初創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有效的融資支援,更能以股權收益彌補信貸資金風險損失。

  曾剛也表示,從除銀行之外的間接融資方式來看,可以發展融資租賃或金融租賃等融資方式。國務院去年9月印發《關於加快融資租賃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於促進金融租賃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全面系統部署加快發展融資租賃業和金融租賃業。北京市租賃協會會長張巨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銀行業與融資租賃業應該是互相補充的,融資租賃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方面具有特有優勢,尤其是廠商背景的融資租賃企業更是如此。我國融資租賃行業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是相比起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國融資租賃的滲透率(通過融資租賃方式獲得的資産佔所有採購資産的比重)只有5%左右,而美國等發達國家滲透率可以達到20%至30%。

  “金融租賃和銀行不同,由於其物權在金融租賃公司手中,因此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更強,一般金融租賃的融資週期也比較長,這兩點都能克服現有銀行融資的缺陷。”曾剛説。

  治本 發力實體端促經濟轉型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紛紛表示,解決資金“脫實向虛”的核心不能只寄託在金融政策上,産業政策的完善更為關鍵,要以供給端結構性改革等方式促進實體經濟領域結構的優化。“一個經營困難的企業好比一個在手術臺上的病人,金融的支援只能是給他輸血,讓他不至於立馬死在手術臺上,但是這個病人本身身體太虛了,它緊靠輸血是不行的。”曾剛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説,實體經濟要能自身實現改善,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外部融資支援。他表示,政府要更為系統地出臺一些降低稅費成本和勞動成本、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來促進實體經濟的轉型。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也對記者表示,事實上現在出現的問題都是表像,背後是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因此,解決起來也要長期解決。比如説,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無效供給變成有效供給,壓縮産能去庫存。還要刺激需求,一方面是要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準,改善福利,讓他們敢消費。另一方面,要鼓勵高收入富裕群體的消費和投資,推進國企改革,推進債轉股等,讓國內和境外都有人有興趣來購買資産,以積極拉動投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項安波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主要還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發展嚴重失衡,金融業高利潤率的同時,實體經濟領域多個行業低於平均利潤率,這就導致了資金流入金融業“脫實向虛”。另外,他特別指出,我國産業政策仍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也是一個關鍵問題。

  項安波建議,在我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的關鍵階段,要調整好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關係,避免進一步失衡。貨幣政策與財稅政策配合,加強引導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讓錢更多地流入實體經濟。此外,産業政策要保持穩定性和持續性,給企業穩定的預期、安全感和信心,使得他們可以對生産活動做出長期的規劃,避免出現炒熱錢等現象。

  他指出,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更加重視製造業,將製造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既要支援傳統行業的升級改造,又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將二者融合起來。從製造業本身來説,也要避免産業過度金融化,在提升産品品質、競爭力方面實實在在地下功夫。(張莫 孫韶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