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資訊:“滑鼠”點開“致富門”

  • 發佈時間:2016-03-30 08:29:5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就在蜿蜒伸展的高速公路為廣東貧困地區龜裂的經濟原野帶來一場場“及時雨”的同時,“網際網路+”暖風勁吹之下,闊步向前的農業農村資訊化也正在為精準扶貧的能量釋放開闢出一條寬廣的“資訊高速公路”。對於這一點,位於湛江的雷州市企水鎮塘頭村村民感觸最深。

  作為傳統的聖女果特色種植村,貧困帽子本不應戴在塘頭村的頭上,可是由於村莊地處偏遠,塘頭聖女果更多時間只能“待字閨中人未識”,加之常遭旱澇侵襲,聖女果的集約化種植與規模化産銷始終破題乏力。雖然在村民眼中,賣不上價錢的聖女果常常成了“剩女果”,但在謀劃“雙到”方案時,廣州交通投資集團駐塘頭村幫扶幹部岑宇鏗卻還是始終在圍繞這顆小小的果子打算盤。“雖説‘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正是吃了不注重品牌建設的虧,村民們才會‘捧著金碗要飯吃’。”岑宇鏗説,農産品品牌化,開網店是現成的工具,“對於連鍵盤都很少摸的村民來説,這事比登天還難,而對於我們這些城裏來的年輕人而言,就是‘手到擒來’了。”2014年開春,一家名為“塘頭村扶貧産品專營店”的網店在淘寶和微信相繼上線。而讓岑宇鏗沒想到的是,在廣州對口幫扶湛江工作指揮部的協調和推廣下,他的網店迅速走出塘頭村,成為電商扶貧的一縷星星之火。而今,在由“塘頭村扶貧産品專營店”升級而來“湛江駐村人扶貧專營店”中,塘頭的聖女果、田頭的黑羊、許村的紅米……廣州對口幫扶湛江95個貧困村的特色農産品被打包“上架”。同時,網店運營主體由岑宇鏗的單打獨鬥演變為20多人團隊專業“操刀”,運作模式也不再全靠口口相傳、熟人幫襯,而是更多是憑品質、平臺、創意贏得顧客。

  第二輪扶貧“雙到”,也是廣東農業農村資訊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運用大數據,搭建雲平臺,連續3年累計1.5億元的財政投入,讓廣東農業農村資訊化綜合水準迅速趕超其他省份的同時,也為“網際網路+”扶貧在廣東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充足的陽光雨露。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告訴記者,廣東目前正在全力推進以1200個省級“惠民資訊社”為節點的資訊進村入戶工程,“無論是布點密度,還是扶持力度,都會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

  園區:“大手”掬起“長流水”

  與塘頭村村民一樣,曾經為“特産不增産、增産不增收”苦惱的,還有英德市橫石鎮龍新村的鄉親們。坐落于英德紅茶的主産區範圍之內,好山好水同樣沒能讓這裡的村民過上好光景。只不過,在脫貧道路上,龍新村村民遇到的“貴人”,不是被派來對口幫扶的扶貧幹部,而是帶著“愛心茶園”項目主動到府的英德積慶裏茶業公司。

  龍新村是“愛心茶園”在當地煲出的“頭啖湯”。個中“配料”,除了來自積慶裏公司的社會資本、來自龍新村的土地和勞動力,還有佛山市順德區駐村工作組籌集的扶貧資金。該項目的具體操作模式為:積慶裏公司全權經營茶園,村委會按投資額15%每年收取固定收益,收益中的七成用於該村貧困戶發展生産及獎教獎學、慰問孤寡,剩餘部分作為村集體收入。“預計10年可回報龍新村82.4萬元收益。”積慶裏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還是“小頭”,“茶園優先聘用村民參與生産,採茶期村民月收入可達五六千元,非採茶期也有3000元保底。”截至目前,積慶裏“愛心茶園”帶動種植面積1532畝,使3564戶村民得以脫貧。

  如果説“愛心茶園”更多體現了扶貧資金使用方式上的“曲徑通幽”,那麼以“愛心茶園”為核心的土地連片開發和居民搬遷安置,則將貧困地區最重要的發展資源——土地與生態進一步盤活。在與橫石鎮毗鄰的英德市水邊鎮,一座集生態旅遊觀光、茶業綜合開發于一體的“紅茶小鎮”正在漸揭面紗。在越來越多遊客慕名涌入的同時,750戶3800名貧困村民在告別了低矮、陰暗的舊居之後,也正在生態旅遊的藍海中尋找著商機。

  在廣東粵東西北地區振興規劃中,園區建設與新型城鎮化成為相輔相成、互為動力的發展“雙核”,而在第二輪扶貧“雙到”中,二者也共同為用活扶貧資源、構建長效機制搭建了可供騰挪和伸展的空間。“不僅資産收益扶貧、鄉村旅遊扶貧、就近就業扶貧等模式因此有了載體,發展理念下的精準扶貧更有了正確的落點。”廣東省政府特聘參事鐘韶彬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