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兩個鞍鋼”難 不再重蹈覆轍更難
- 發佈時間:2016-03-29 11:30:3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媒體報道,河北省副省長張傑輝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上表示,我們鐵的産能已經去了3391萬噸,鋼的産能已經去了4106萬噸,相當於去掉了“兩個鞍鋼”的産能。他坦言,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下大力氣去産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面臨的首要任務。
單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説,能夠去掉“兩個鞍鋼”的産能,不可謂工作不努力、成績不顯著。但是,站在河北經濟發展、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能算作是成績,更多的應當是反思。
事實也是如此,河北鋼鐵,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鋼鐵集團,再加上沒有進入河北鋼鐵的企業,河北也因此成為全國鋼鐵産能最多的省份。河北到底具有多少發展鋼鐵産業的條件,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鋼鐵企業,河北鋼鐵又是如何成為全國最大的鋼鐵集團的,這些鋼鐵企業到底給河北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什麼,這一切,確實需要認真總結和反思。
我們説,中央提出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去産能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其目的決不只是把過剩的産能去掉,産能去掉以後怎麼辦,有什麼樣的教訓需要吸取,今後還會不會出現類似問題,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如果一邊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邊又在製造新的供需不平衡。那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就難以達到,甚至會引發新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提出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進行宏觀調控,實質就是一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為了去産能,而且,為了表達對此次調控的重視和決心,還引發了轟動一時的江蘇“鐵本事件”,處理了一批涉事人員。但是,實際執行結果卻是鋼鐵、水泥等的産能反而從2003年的2億多噸迅速擴大到後來的9億多噸。即便近幾年採取了強有力的壓縮措施,鋼鐵産能仍然高達8億多噸。
很顯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可能再允許這樣的現象發生的。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現象再發生,也決不是一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能達到目的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地方政府具有科學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思維,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成為短期行為,不再發生類似2003年那樣的宏觀調控,更需要地方政府有正確的發展理念和政績觀,需要有大局意識和全國一盤棋的思維。否則,誰也無法保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會在執行中走偏,在執行中被地方政府濫用。
事實上,鋼鐵、水泥、煤炭等行業只是供給側問題比較突出的行業,多數行業都存在著有效産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還在於政府對政績的過度渴求和發展理念的過度單一,在於地方政府沒有統籌的發展目標和規劃。更多情況下,只是為了眼前利益和政績的需要,盲目跟風、盲目發展、盲目製造政績。以河北天威集團為例,原本是國內最大電力設備變壓器生産基地之一,也是唯一獨立掌握全部變壓器製造核心技術的企業。但是,在跟風投資了光伏、風電以後,這家企業也就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成為連到期債務也償還不了的企業,最後走向破産重組。好在光伏行業的“冬天”來得早了些,不然,河北不知會誕生多少光伏企業,最終像鋼鐵、水泥、煤炭行業一樣,需要大規模地去産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篇老文章、新課題,需要的不只是把現有問題解決好,更需要把未來的方案設計好,要做到老問題解決好,新問題不發生。至少,應當確保同類問題不再發生。畢竟,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必須轉型升級的時候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是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更多的工作,還在於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好供需兩側的協調發展問題,解決好供需兩側的平衡。而這種平衡,決不僅僅是量的平衡,而是質的提升,亦即增加有效供給,擴大有效需求,讓有效供給刺激有效需求,讓有效需求刺激有效供給,形成良性互動。那麼,去産能工作就要從減少供應量上升到增加有效供給的水準。
也正因為如此,河北的去掉“兩個鞍鋼”,僅僅是滿足了量的變化,而沒有體現出質的提升。對河北,包括與河北相似的其他地方來説,如何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提升改革的理念,把改革的思路放得長遠一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製造2025目標的實現,推動中國創造目標的建立,可能是更為重要的方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