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德國軍隊“捉襟見肘”:人員紙上談兵
- 發佈時間:2016-03-29 07:4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外媒稱,從去年11月開始,德國派遣“旋風”戰鬥轟炸機參與在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組織的空襲行動。此外,德國在馬利部署了650名軍人,這是總理默克爾在巴黎遭遇恐怖襲擊後承諾奧朗德的支援措施。但有理由質疑柏林在軍事領域內還算不算一個可靠的夥伴。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3月27日報道,德國是一個以高效率和尖端科技著稱的國家,這個國家的軍隊卻是由較差的裝備和紙上談兵的高成本人員組成的。
很多事件都折射出一個可能危及歐洲大國履行諾言的形勢。參與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行動的軍人多次抱怨裝備陳舊,不好用。國防部長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也曾遭遇過自己已經在伊拉克開始正式訪問,但德國提供給該國北部庫爾德人的武器和教官卻因為多達三架飛機出現故障而遲遲未能運到的尷尬。更糟糕的是,德國支援歐盟打擊印度洋海盜的兩架直升機因為機械故障無法交貨。德國議會國防委員會稱,只有56架運輸機中的24架,83架直升機中的16架,109架歐洲戰鬥機中的42架和109架“旋風”戰鬥轟炸機中的38架可以正常使用。
報道稱,如果歐洲最強大的國家都不能運送自己的軍隊,那麼又該如何為本大陸的勸阻工具和軍事實力作貢獻呢?
報道稱,德國國內生産總值的1.3%用於國防,遠低於2014年9月北約峰會確定的2%的目標。實際上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軍費開支都無法同美國、俄羅斯相提並論,但聯邦國防軍有一些難以解釋的特點。英國36%的預算用於支付人員工資,而德國則高達50%。德國用於軍隊開支的320億歐元中只有16%花在了購買和維修裝備上。除了組織不足和分配不合理之外,在這個尚未擺脫昔日戰爭幽靈的國家,人們對入伍仍缺乏熱情。德國的人口比鄰國法國多出了1400萬,軍人卻比鄰國少4.2萬。
報道稱,德國政治仍受困于二戰的戰爭責任上,德國成為一個對任何軍國主義傾向都心存疑慮的大國。默克爾始終不願讓聯邦國防軍捲入海外衝突,不願投入更多資金。而德國總統高克則多次表示,德國應該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符合其潛力的角色。兩種立場之間的艱難平衡體現在2014年夏季那場危機中德國所扮演的角色。在伊拉克摩蘇爾的城墻倒塌之後,世界發現了“伊斯蘭國”組織這個大怪物。柏林不願加入美國領導的空襲聯盟,僅限于向庫爾德自由鬥士組織提供武器裝備。
這不是德國第一次決定遠離西方軍事聯盟。2003年德國避免參與入侵伊拉克的戰爭,2011年也沒有加入巴黎和倫敦在利比亞針對格達費採取的行動。在阿富汗的經歷同樣沒有助益。2009年9月,德國情報部門的一次失誤導致昆都士上百名平民被當成叛軍,死於按照德國情報採取行動的美國F-15戰鬥機的轟炸。這個醜聞導致時任德國國防部長弗朗茨·約瑟夫·容辭職,他的繼任者後來又因為論文抄襲醜聞而辭職。
與此同時,德國還是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國,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副總理西格馬·加布裏爾曾坦言,出口的武器用於武裝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可疑政權令人感到羞愧,下令大幅度減少出口。
報道稱,二戰的記憶對德國而言是一種傷痛。《波恩基本法》禁止聯邦國防軍參與海外行動,除非是在集體安全機制的框架下,這是德國的擴張被看做威脅的時代的體現。實際上,正如安東尼·吉登斯所説,德國似乎通過和平途徑實現了無法通過軍事征服達成的目標:統治歐洲。
目前德國有近3000軍人在執行14項國際使命,但在柏林同意參與在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組織目標的國際聯盟之前,沒有一項使命是開展進攻性行動的。(編譯/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