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出版集團:數字背後是好書

  • 發佈時間:2016-03-29 05:38:2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近年來,光明日報社和經濟日報社聯合發佈了“文化企業30強”推薦榜單。榜單的發佈,意在推動各地培育骨幹文化企業,推動文化企業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確保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本版從今天起推出“走進文化企業30強”系列報道,通過走訪各文化企業,深度報道我國文化企業的發展現狀和態勢。

  前不久,中國出版集團公佈了2015年的業績,其中主業營業收入增幅17.99%,利潤總額增幅28.68%,展示了出版主業強勁的增長勢頭。

  “出版主業的強勁增長,得益於中國出版集團始終堅持挺拔主業不動搖,堅持‘更加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不動搖的戰略方針。”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譚躍説。“十二五”期間,中國出版集團通過貫徹內容創新、品牌經營、集團化、數字化、國際化以及人才強企等六大戰略,堅持和弘揚了一條以出版主業為核心的更加市場化、更快數字化、逐步國際化的發展道路,不斷做大主流文化影響力。

  緊抓時代話題

  記者了解到,我國年出版圖書45萬種,市場動態銷售品種常年保持在220萬到280萬種之間。從數量上來看,我國已經跨入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之列。然而,從整體實力來看,我們與出版強國的目標依然有一定差距。“出版規模相對較大,但好書精品相對較少;市場需求越來越廣泛,但供給的有效性相對不強。”這是譚躍對我國當前出版業總體情況作出的判斷。“讀者需要好的內容,問題是出版從業者能否敏銳把握到百姓關注的那些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和生活性的話題,並以正確導向加以引領,以大眾能夠接受的方式闡釋出來。”

  在引導閱讀方面,中國出版集團一直秉承著作為出版“國家隊”的使命和責任。譚躍提出:“導向既是生命線,又是發展線,既是內容生産底線,也是內容創新的富礦。”為此,集團出臺“內容創新十策”,從導向管理、資源拓展、人才培養、資金扶持、産品評估等多方面推動主業的創新升級。近年來,中國出版集團緊抓時代話題,瞄準構建出版物的國家知識體系,打造出一系列“中版好書”。2015年,集團圍繞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等重大節點陸續出版了《抗日戰爭》《火印》《何有此生》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圖書。其中19種圖書入選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年度主題出版重點選題,位列全國第一。

  “一般來説,主題出版的使命是營造輿論氛圍,不是賺錢。但集團一直努力讓主題出版更加學術化、大眾化,以大眾化的語言、學術化的方式解讀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譚躍説。2015年,中國出版集團重點打造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一書就是有效的嘗試。該書作者清華大學教授陳來儘量採取大眾化語言對核心價值觀進行學術化表達,受到讀者歡迎,發揮了“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該書上市後,短時間內就賣出幾萬冊,並輸出11個語種的海外版權。

  隨著文化企業資本實力的日漸雄厚,究竟是文化服務資本還是資本服務文化,成為每個文化企業的引領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譚躍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如果資本是為文化建設、為文化發展、為文化産品擴張和社會影響力的擴大而服務,那麼這個資本的作用就了不起。反過來,就要打個問號。“百億集團的核心是什麼?是一本本好書。中國出版集團的終極目標是要將好的內容提供給社會,讓主旋律的旗幟高高飄揚,讓全社會充滿正能量”。

  推動融合發展

  中國出版協會日前發佈的《2015年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顯示,在新常態背景下,融合創新是2015年中國出版業發展的主旋律。譚躍表示,“十三五”時期,中國出版集團將在堅持專業化發展的基礎上實現適度多元發展。

  “多元的維度主要是數字多元,也就是將一種富有價值的內容通過多媒體傳播後,具備多重價值。”譚躍坦言,出版人的社會定位首先是履行國家使命,作出文化貢獻。就出版社來説,即使每家出版社每年都有打得響的好書,也掙不了很多錢。就産業集團來講,既要求具備突出的文化貢獻,也需要有經濟實力為持續的文化貢獻作支撐。因此,中國出版集團也面臨著如何適度多元的問題。“所謂適度,一是要儘量與擁有的內容資源相聯繫,二是希望與文化相關的衍生品都能納入到投資掃描的譜係中。譜係大一點,命中率也會高一些。”譚躍説。

  縱觀“十二五”時期中國出版集團的融合發展路徑,可以發現,集團正在多點佈局融合發展。中華書局開發的《中華經典古籍庫》(第一輯),收錄了經過精心整理、精心點校的400多種古籍圖書,大約1.5億字,已在近200家中外圖書館和機構安裝使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的“易閱通”項目,聚合海內外電子書230多萬種、數字期刊1.15萬種、大型數據庫12個、有聲書2萬小時;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的“譯雲”項目,是基於多語種的智慧化語言綜合服務平臺,日均訪問量約3000萬次,覆蓋32個語種。2015年,集團數字化收入達到8.77億元,同比增長30.74%。

  未來怎麼走?譚躍表示,下一步的融合發展模式已完成定位。在大眾出版領域,將集聚優質全版權資源,探索立體運營模式。在專業出版領域,將以重點項目為核心,加大外部人才引進力度,並購新興優質科技公司,提高商業運營水準,增強新興業態的文化引領作用。國家重大文化工程“百科三版”網路版要加速推進,發揮“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作用,努力建成具有國家水準、體現國家意志、內容精準、發佈權威的“國家網路百科知識體系”。譚躍認為,這些重點平臺的發展推動了産業的升級融合,以數字化的方式做大了文化影響。

  釋放競爭活力

  中國出版集團囊括了近代以來最為著名的出版機構,像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等,這些結構在廣大專家學者和知識分子心目中享有重要地位,也深受無數讀者的熱情信賴和高度認可。

  “這些品牌是集團的寶貴財富,體現了集團的歷史傳統,為集團積聚了優質的內容資源、作者資源和讀者資源,也為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和文化繁榮作出重要貢獻。”譚躍表示,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品牌面臨著與時代精神、現實變革、未來趨勢相契合的挑戰,如果不與時俱進就可能失去競爭力。

  為此,中國出版集團在“十二五”時期將品牌建設納入到集團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品牌是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出臺了品牌與導向、品質、市場、技術、資本融合的具體措施。同時,集團不斷加大重點品牌企業的資金扶持,每年投入1億元左右支援其內容生産和品牌建設。在集團的支援下,榮寶齋在“十二五”期間提前一年完成了“五年十店”的擴張計劃,商務印書館的分支機構擴展到了15家。譚躍認為,與其他業態相比,出版業的集團化應該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要看重經濟規模,但不能離開文化航道去追求經濟規模;欣賞別人做大,但不要亂了方寸、錯了步伐、丟了文化。

  “集團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譚躍告訴記者,集團化戰略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總部要充分尊重出版企業的法人治理權,因為他們對市場最敏感,對自己的資源及其整合作用的發揮最了解,這些集團都不需要加以干涉。“需要研究的,是在生産經營之上的宏觀層面,如發行、印務、紙張等,通過集約化實現對成本投資的控制。”兩年來,中國出版集團通過資金集中管理,實現凈收益近1.9億元。

  在追求品牌戰略的同時,中國出版集團還大力實施“國際化”戰略,努力建設“國際著名出版集團”。集團連續三年入選“全球出版業50強”,多次榮獲全球頂級書展的國際大獎,成為國際出版界關注的中國出版標誌,發揮著“連接中外、溝通世界”的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