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每年農産品産後損失3000億

  • 發佈時間:2016-03-29 01:00:2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針對農産品産地貯藏、保鮮、烘乾等初加工環節設施簡陋、損失嚴重,國家啟動實施了農産品産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有力推動了農民增收,穩定了市場供應。然而,由於貯藏和初加工能力仍與實際需求差距巨大,每年農産品産後損失超過3000億元,相當於1.5億畝耕地的投入和産出被浪費。各地迫切希望加大支援力度,破解因貯藏加工能力不足造成的巨大浪費,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中央26億投入農産品貯藏加工

  推動農民增收94億

  記者近日從農業部了解到,2012至2015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26億元,在河北等20個省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463個縣(市、旗、團場),補助4.9萬個農戶和52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馬鈴薯貯藏窖、果蔬貯藏庫和果蔬烘乾房等初加工設施,新增馬鈴薯貯藏能力146萬噸、果蔬貯藏能力160萬噸、果蔬烘乾能力110萬噸。

  目前,這些政策成效正在顯現。

  初加工設施投入使用後,馬鈴薯可存放半年以上,蘋果、胡蘿蔔等果蔬可存放5至6個月,果蔬産後損失率從15%以上降至6%以下。政策實施4年來,已推動農民減損、錯季增收94億元,並且設施的使用年限都在15年以上。

  “以前自家土窖放不了多少馬鈴薯,還容易黑心、發芽,埋在地裏容易受凍,又麻又苦豬都不吃,去年國家補助6萬多元、我自己也投資了5萬多元現金建了保鮮庫,現在心裏再也不慌了,新庫是脫貧致富的聚寶盆。”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宏偉鄉馬鈴薯種植大戶左毅説,農民稱這是“在幹骨頭上貼肉”的好政策。

  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陜西省眉縣通過建設新型貯藏冷庫,獼猴桃貯存期延長,産後損失率由10%降至3%;寧夏新建設的枸杞烘乾房比傳統晾曬方式曬乾的枸杞品質明顯提高;新疆南疆地區建設的1500座杏烘乾房項目,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近7萬人次。

  另外,新型貯藏、烘乾設施延長了農産品貯藏期、加工期,實現均衡供應、錯季銷售,不僅有效解決了農産品買難賣難、價格波動大的問題,穩定了市場供應,還促進優勢産業發展,助推農産品“走出去”:通過改善貯藏、烘乾條件,新疆南疆把小杏子做成了大産業;雲南省通海市發展蔬菜産地批發市場,將高原特色果菜出口到泰國、越南;“世界柚鄉”福建平和縣蜜柚銷售時間延長,出口創匯大幅增加。

  不僅如此,通過設施的集中建設,還提高了農民規模化種植的積極性。例如,福建省建寧縣蓮子加工業快速發展,連片種植的荷花形成景觀,帶動了旅遊發展。

  貯藏加工能力欠缺每年農産品産後損失超3000億

  雖然中央財政在提高農産品貯藏加工能力上投入了不少資金,但全國政協委員莎娜説,“必須看到,目前全國農産品産地初加工水準仍然很低,即使在補助政策實施地區,現有初加工能力也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據有關專家測算,照目前資金規模,要解決內蒙一個地區的馬鈴薯貯藏問題,至少還需要25年。”

  農業部農産品加工局副局長劉明國也表示,由於初加工環節設施簡陋、方法原始,造成了大量農産品在收穫後白白浪費。據相關調查和測算,我國每年農戶儲糧造成糧食損失400億斤左右,産後損耗馬鈴薯約1600萬噸,水果約1400萬噸,蔬菜約1億噸。每年農産品産後損失超過3000億元,相當於1.5億畝耕地的投入和産出被浪費。

  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四年來,實施政策的省區新建貯藏、保鮮和烘乾能力不足實際需求量的10%,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許多地方出現“一窖難求”、“一庫難求”的局面,農民要求提高産地貯藏、加工能力的呼聲較高,還未實施該政策的省區市也強烈要求儘快實施。

  同時,隨著各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貯運作業機械化水準也在提高,各地對提高貯藏設施單體庫容和總貯藏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從山東省28個縣市冷庫建設需求看,單個合作社建庫的平均庫容為1800噸、農戶為720噸,遠超出補助政策可達到的最大庫容,即合作社為500噸、農戶200噸。”山東省農業廳産業化辦公室副主任趙海軍説。

  據了解,四川、湖北、河北、甘肅、福建等省份反映目前補助設施規格偏小,不能滿足許多專業合作社建設需求,同時,隨著新修訂的環保法的實施,補助設施技術方案中急需增加清潔能源供熱的烘乾設施。

  基層呼籲加大支援力度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程勤陽表示,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薄弱的初加工環節已經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快農産品初加工發展尤為迫切,應擴大政策實施區域與資金規模,完善補助設施類型。

  趙海軍等有關省份農業部門幹部建議,加快推進初加工關鍵設施建設,通過實施補助政策,調動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和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帶動更多的強農惠農資金以及社會資本支援初加工設施建設。

  首先,要突出支援重點,將扶持資金更多地向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及現代農業示範區等區域傾斜。堅持農民自主建設,政府部門進行資金補助、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等,確保補助政策高效規範落實。

  其次,要在推進初加工全鏈條水準提升帶動一二三産業融合上發揮更大作用。

  “農産品初加工不僅僅是烘乾、貯藏的問題,而是涉及農産品産後凈化、分等分級、烘乾、預冷、保鮮、包裝、儲藏等多個環節的産業鏈建設。要轉變觀念,實施補助政策,不只是簡單地建窖、建庫,而是要通過修建設施,提高農産品初加工整體技術水準,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程勤陽説,應充分借鑒日本、南韓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將果蔬採後預冷、分級、清洗、包裝、資訊化等技術進行整合,建設果蔬産地加工中心,發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産品電商等新型流通業態,讓農民共用一二三産業增值的收益。

  同時,要圍繞産後減損增效、提高品質安全及冷鏈物流等環節的重大技術問題,組織開展聯合攻關和協同攻關,加快解決制約初加工發展的瓶頸技術問題。針對實際需求,篩選推廣一批成熟適用技術。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