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業3.0模式時不我待

  • 發佈時間:2016-03-28 08:35:0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種以農業産品為紐帶,以網際網路、物聯網等資訊技術為手段,融合農業生産、交易、流通、金融等産業要素實現按需訂制的“農業3.0模式”正在形成。它將推動農業産業全面升級,實現農業經濟要素與經濟動力重構。要使這個模式在我國成為主流,不僅需要全力提升農業生産力,更需加快深層次體制改革,儘快打破現有的土地制度、農業生産組織方式等的桎梏,儘快推出一套完整的、體現國情的、為國人所接受並主動配合實施的新型土地制度。

  網際網路技術正在重塑農業的生産方式與産業形態,一種全新的農業經濟組織模式,即“農業3.0模式”正在形成。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據基礎地位,但我國農業生産效率不高,耕地紅線壓力加大,糧食安全問題日顯突出。尤其在世界主要産糧國進一步強化對糧食出口的政治干預,“糧食武器”已成個別國家牽制我國的新型手段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農業3.0模式提升中國農業的保障力與競爭力,以實現農業在細分領域的趕超,不僅關係民眾的切身利益,更關乎我國未來的整體發展大局。

  農業3.0模式的內涵是:以農業産品為紐帶,以網際網路、物聯網等資訊技術為手段,融合農業生産、交易、流通、金融等産業要素實施“訂單式”銷售,實現“按需訂制模式”。簡言之,農業3.0模式,是讓産品從生産開始即與需求直接掛鉤,是農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互交融的更高級的農業經濟組織模式,這可説是對傳統農業産業鏈的整體性、系統性、顛覆式再造。

  筆者在這裡想提醒的是,農業3.0模式是整體性而非碎片化的網際網路應用。農業3.0模式並非簡單將網際網路技術應用在傳統農業生産的單一環節上,例如實現農産品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的銷售,而是從生産入手,構建起在網際網路技術支援下的農業經濟組織的新模式。所以,這是實現農業全産業鏈的應用。還有,農業3.0模式是系統性而非疊加式的網際網路應用。它並非簡單地應用網際網路技術于自身,而是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改造農業經濟組織模式,實現農業生産經營流程的再造。換言之,農業3.0模式實現了農業生産經營各環節之間相互促進的1+1>2的系統性成效,所以是“以資訊技術支撐起的農業生態體系”。

  毋庸置疑,以資訊技術支撐起的農業生態體系的農業3.0模式將引發我國農業各環節的變革。

  先説生産方式。農業3.0模式將促使農業經濟發展所依託的生産要素結構升級,實現其從依託勞動力要素向依託資本與科技要素的轉變。農業1.0模式是以體力勞動為主要生産方式的個體小農經濟,勞動力是關鍵要素;農業2.0模式是以機械化耕作為主導的規模化經濟,農業機械是關鍵要素;農業3.0模式是以資訊化手段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其中,智慧化資訊技術是關鍵要素。

  次説交易流通方式。在農業1.0階段,採取分散“購銷式”銷售,其交易特徵是終端銷售,産品由生産者先售給終端商後再由終端商售給消費者,由於通過銷售環節將消費者的訴求反饋給生産者的資訊是滯後和發散式的,生産者很難科學做出生産決策,所以生産者看重“以往經驗”。到了農業2.0階段,採取網上“仲介式”銷售,其交易特徵是實現了銷售産品在“空轉机移”,實質上是將終端産品的“照片”通過網路渠道銷售給消費者,仍未實現“生産者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這種銷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産者的盈利空間。而進入農業3.0階段,採取供應鏈“訂單式”銷售,其交易特徵是實現了“按需訂制模式”,它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讓産品從生産開始即與需求直接掛鉤,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農業1.0和2.0模式下由於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市場調節失靈的弊端,為構建起生産者對産品品質、對消費者負責的追溯機制奠定了基礎。

  再説融資方式。眾所週知,農業金融服務功能的嚴重滯後,早已成了制約我國農業生産力發展的一大瓶頸。在農業1.0和2.0階段,由於缺少固定資産抵押物、擔保以及信貸主體資金實力弱等原因,農業發展緩慢。在農業3.0階段,能夠借助網際網路金融手段對農業主體發揮支撐作用。當然,這種支撐作用離不開國家對土地制度的系統性創新,離不開國家對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和重建,離不開未來國家土地銀行的巨大支援。

  由上述分析可知,農業3.0模式必將推動我國農業的戰略性重構,推動農業産業全面升級,實現農業經濟要素重構,以結構升級帶動消費升級,實現農業經濟動力重構,進而改變國家傳統的補貼方式,實現農業投資模式重構。具體而言,“按需訂制模式”要求生産者響應個性化以及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在客觀上推動農業産品升級;農業科技手段尤其網際網路資訊技術的介入,推動了農業經濟活動實現在經濟活動層次上的升級;由此,農業將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轉型升級。

  農業3.0模式最大意義在於實行“按需訂制模式”。該模式因其打通消費者與生産者之間的關係而使生産者可以提前進入消費端,這為生産者給消費者直接提供個性化的生産與服務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將從外部助推消費提供強大的動能。這必將對重構我國農業經濟動能産生積極作用。

  在農業3.0模式下,農業産業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和市場拉動消費需求而獲得有力支撐,農産品將會因其具備高附加值、健康、安全的新屬性而獲得高溢價,農業投資將會因此獲得社會資本的吸引力。未來國家可能會因此改變對農業長期實行的“輸血型”投入模式,農業投資將由此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就此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産業體系。

  據此,筆者在此提議,可以考慮選擇重點省作為農業3.0模式的首推地,比如將黑龍江省作為農業3.0模式的首推地。黑龍江省在耕地面積、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總産量、每人平均耕地、每人平均售糧等指標居於東北主産區首位,還有不少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因此其農業産業升級步伐關係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大局。而就總體而言,黑龍江還處於加快農業2.0的階段,農業基礎條件與發展水準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大可通過實施農業3.0模式來進一步激發其發展活力。

  當然,推動農業3.0模式需要加快深層次體制改革。農業3.0模式雖然是發展大勢,但就客觀現實而言,我國的農業還基本上處在“改造1.0、普及2.0、示範3.0”的階段。農業3.0模式能否儘快成為主流,不僅需要全力提升農業生産力,還需要儘快打破現有的土地制度、農業生産組織方式等的桎梏,儘速推出一套完整的、體現我國國情的、為國人所接受並主動配合實施的新型土地制度。□宋健坤(作者係民建中央能源與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