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環保農業助推小流域綜合治理

  • 發佈時間:2016-03-28 07:29:32  來源:廈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市通過區域環境的綜合系統治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嘉燁興公司實現零排放生態養豬,本報記者進行探訪

  海滄整治後的過蕓溪。(本組圖/本報記者 張奇輝 攝)

  嘉燁興生態豬場用栽培完金針菇後剩下的菌渣加入鋸末等製成發酵床。

  走進嘉燁興生態豬場,雨污分離,幾乎沒有異味。

  本報記者 林雯

  小流域治理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農田整合和水利建設,也不是簡單的截污,而是區域環境的綜合系統治理,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由物及人,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領域,形成區域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2014年底,廈門把小流域綜合治理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和平臺,選擇海滄區過蕓溪、集美區後溪這兩個小流域作為全市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綜合推進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産業發展和百姓致富——通過邀請經驗豐富的中山大學規劃團隊深入流域全線,以問題為導向,統籌“山、水、田、林、路、村莊和産業”各要素,進行全面整體規劃,並堅持多規合一,以規劃為統領,因地制宜實施“一河一策、一段一策”推進治理。

  在海滄過蕓溪和集美後溪示範段治理探索取得成功後,我市推出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方案,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全市九條溪流的綜合治理,努力將廈門建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城市。

  【現場】 嘉燁興生態養豬 不得不説的“秘密”

  今年春節前舉辦的第八屆廈門名優特農産品展銷會上,一家成立5年卻至今還未實現盈利的農業企業獲得了政府部門的“站臺”——同安區農林局副局長陳育才説,“這家企業不容易,它作為樣板很值得推廣。”更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在生豬退養政策異常嚴格的今天,這家名為嘉燁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豬養殖企業究竟憑什麼“逆流而上”獲得部門的支援?上周,記者在位於同安區五顯鎮四林村的嘉燁興養殖基地內找到了答案。

  事實上,從外觀看,嘉燁興養殖場的硬體設備並不見得有很大優勢,但是,走進豬場的人卻很容易發現這裡與其他豬場最大的區別,那就是空氣中幾乎沒有異味,豬圈內也不見污水橫流,豬群又拱又翻的不是臟兮兮的污泥,而是看上去十分乾燥清爽的“黑土”——這就是嘉燁興養豬的“秘密”。

  公司相關負責人李鑫凱告訴記者,這些“黑土”的真身是食用菌廢料,也就是栽培完金針菇後剩下的菌渣。過去五年來,嘉燁興的研發團隊反覆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蒐集購買菌渣,通過添加鋸末、發酵菌種等輔助材料,將其發酵成有機墊料。豬在豬舍裏吃喝拉撒,墊在豬舍地面上的有機墊料好比一塊“吸水布”,能將所有排泄物在24小時內完全降解,這也就是豬場不排放養殖污水的原因。“墊料用完不是扔掉,它還能再産生效益。”李鑫凱説,排泄物與有機墊料充分混合後又經二次發酵,就形成了最優質的有機肥料。企業再將有機肥料進行二次銷售,價格是當初收購菌渣時的3倍多。

  而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令人聞之色變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迎刃而解。李鑫凱説,豬的糞便尿液中如果含有抗生素,將導致有機墊料中的微生物死亡,這不僅無法實現零排放,而且原本可以作為有機肥料進行銷售的墊料也會徹底報廢,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嘉燁興出産的豬不用抗生素,但要保證豬“身強力壯”,就要給它們喂食一些“保健品”,比如用山楂、甘草等熬成的助消化湯劑。

  這套由生豬養殖企業自主研發的“生態零排放無抗生素生豬養殖技術”究竟有多牛?數據很能説明一些問題。據測算,採用嘉燁興零排放發酵床養殖生豬技術,3000頭豬一年可節省32850噸水,32850度電;可節省600畝用於消納豬糞的土地;可減少2000立方米的農林業下腳料廢棄物,還減少氨氣的排放和蚊蠅的孳生,同時轉化成1000噸有機肥。2015年,該技術被列為科技部《星火計劃》國家重點推廣項目。

  【措施】

  小流域綜合治理

  促“綠色經濟”發展

  嘉燁興通過對示範場的升級改造,實現了生態型零排放生豬養殖技術的示範應用,建立科學實用的生態型零排放生豬養殖技術推廣模式,從根本上解決養殖廢水污染排放難題,實現生態環保養豬。事實上,嘉燁興的成功,只是我市傳統農業全面向現代化環境友好型農業轉型的一個縮影,生豬退養、養殖企業改造升級,是廈門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走出的關鍵一步棋。

  廈門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包括截污控源,從各流域的水流源頭和污染源頭開始治理,整治小作坊、畜禽養殖、水産養殖污水淤泥、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實施生態修復,形成水系綠道,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和景觀效果,恢復流域生態系統功能;改善周邊環境,開展除“臭”行動,建設美麗村莊,共建共管出村莊整齊、村道潔凈的精緻鄉村。環境變美了,産業也亟待轉型提升——我市創新農村經營和發展模式,引導成立花卉苗木、民宿、農家樂等行業協會,探索“黨委+工作站+協會+合作社+農戶”的“4+1”共治模式,創新“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休閒觀光旅遊寶生園農莊模式,創造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百姓增收致富良性迴圈的成功案例,構建新型“綠色經濟”發展模式。還保留本土特色風貌,結合閩南鄉村特色,圍繞宗祠等公共空間,在保持自然生態的基礎上美化村莊,探索治理人與自然融合的樣板。通過整合各項資源,積極搭建致富平臺,在綜合治理小流域的同時,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形成治理的長效機制。

  截至2015年底,全市禁養區內退養生豬5167場,退養58.2757萬頭,完成99.2%;溪流養護全面啟動,設置區級河長制公示牌278塊,確定養護隊伍47支,養護河長達到576.54公里;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417個自然村,已完工97個自然村,佔比23.26%;調查工業企業7276家,立案查處352家排污企業,罰款金額1107余萬元,關停取締環保違法企業154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通過治理的溪流水體明顯變清,水質達到了五類水指標,實現了“水清,無異味”的目標。

  來自市委農辦的最新消息是,按照“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的目標要求,今年我市計劃在12月底前完成島外5條溪流、河段總長56.46公里的綜合治理目標。其中包括海滄區過蕓溪中下游段,河段長8.5公里;集美區後溪流域許溪干支流(許溪剩餘段、田李溪、東李溪),河段長12.2公里;同安區埭頭溪,河段長16.76公里;翔安區九溪蓮溪段和東溪翔安段,河段長分別為8.1公里和10.9公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