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李敏:“暖調”音樂溫暖鄉村

  • 發佈時間:2016-03-26 07:31:3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蔣培玲

  在聽到村歌《秀美利山我的家》獲得全國村歌大賽十大金曲獎第二名時,李敏有些激動,為利山村民高興的同時,也堅定了她為更多鄉村製作歌曲的信念。近兩年,李敏和她的“暖調”音樂工作室製作的村歌已不下200首,且多為公益。李敏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係,和吳碧霞、譚晶等都是同學。相較于其他同學在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金色大廳等藝術殿堂裏演出,李敏卻更多地選擇工地、村寨等地演出,演唱的也是打工謠和村歌。為何如此選擇?帶著疑問,記者走進“暖調”工作室。

  歌聲回報父老鄉親

  工作室裏,李敏正為京郊豆各莊的村歌《美麗的豆各莊》錄音。問及為何傾情村歌,李敏説:“我的根在農村,和農村有血濃于水、割捨不斷的鄉情。”

  李敏説她是幸運的人,能在音樂上學有所成離不開鄉親們的幫助。出生在河南省長垣縣農村的李敏,因家庭條件困難,初中畢業就到鞋廠打工,後來因為天賦出眾,當地一所高中給她免除了所有的學雜費。1993年,李敏考入中國音樂學院,但“高額”的生活費愁壞了全家人。這時候,在村支書號召下,並不富裕的村民湊了1000元錢送她上京。“這些都是鄰里的血汗錢,拿在手裏沉甸甸啊!”李敏説,“最困難的時候鄉親們幫助了我,我要用歌聲回報他們。”

  1998年,李敏畢業後進入文化部管理幹部學院任聲樂老師,但她從沒忘曾向她施以援手的人,並將她得到的關愛傳遞給需要的人。除本職工作之外,她幾乎把全部時間投入到為農民、農民工創作音樂當中。2007年,她推出了原創音樂專輯《打工謠———農民工系列歌曲十六首》,呼喚社會理解和關愛農民工。現在,“暖調”每年要錄製上千首歌曲,而村歌大概佔10%左右,並且都會優先安排。

  音樂傳遞愛心希望

  “不用再錄了,這版已經很好了,老師和孩子們特別高興。”春節後,遠在甘肅蘭州的國家一級作曲家李傑給李敏打來電話。“不行,我想再錄一版更好的。”李敏堅持。

  原來,李傑偶然來到隴南地區西河的一個山村小學,看到老師成了村裏留守兒童希望的寄託,觸景生情,創作了歌曲《半夏花開》。李敏深受感動,自掏腰包為他們錄製,並組織暖“調合”唱團演唱並錄成小樣。

  “麻紙上寫的是個家,讀起它來親不夠它,家中有一些教書的人吆,培育了多少山娃娃,哎,半夏含笑把花開,就像懷抱小娃娃,粒粒都是心上果,朵朵爭艷……”李敏一邊哼唱一邊跟記者解釋,半夏寓意含辛苦而美麗,而麻紙是當地一種用麻做的紙……

  這樣的事情不止一例,李敏卻説自己也只是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別人幫我不求回報,我為何不把這份愛傳遞下去呢?”李敏説,“愛是無私的,我希望用音樂來傳遞它。”

  李敏的愛心,感動和吸引了一批有識之士聚集在她周圍,像國家一級作曲家李傑、著名作曲家胡俊成、二炮文工團作曲潘耀、音樂人鐘聲、著名音樂電視導演張東輝、著名錄音師張克強、張曉微和詩人張小川等,還有教師、記者、軍人、農民、企業家。“我們都是被李敏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幾乎都是隨叫隨到。”志願者潘耀對記者説。

  “暖調”音樂溫暖鄉村

  在基層演出時,李敏發現如今農村富裕了,但是能夠提供給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卻沒有跟上。“其實,農民對於接近自己的藝術有非常高的熱情。”李敏説,幾件小事觸動了她。

  有一次,李敏演出途中車壞了,一個送奶的農民工幫忙修好,無以為謝,她把自己錄製的專輯《打工謠》送給了他。沒想到小夥子聽後非常感動,至今仍然保持聯繫,每年都給她送牛奶。10年前,李敏為家鄉長垣縣創作了歌曲《我的長垣》,每次回去大街小巷都在放這首歌,令她想不到的是,許多來京務工的長垣人都將這首歌設為手機鈴聲。

  這些事讓李敏意識到,不是農民不懂音樂,而是缺少貼近他們生活的歌曲。“凡是有村歌的村子,農民的凝聚力都非常強,更有自信。”農民對家鄉感情深厚,老百姓有很多好作品,但要譜曲演唱錄製一首歌,大概需要幾萬元。租一個錄音棚,每小時要400元。為此,李敏把自己的房子改成錄音棚,即便如此,每月維護費用也得5萬元。李敏説,“暖調”這個平臺,聚集了一批詞曲家來為農民服務,他們的許多工作都是無償的。她為能有這樣志同道合者而自豪。

  上圖為李敏在錄音棚裏錄製村歌。下圖為李敏深入建築工地,為農民工演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