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化解過剩産能 看中國地方大員如何説?

  • 發佈時間:2016-03-25 19:2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博鰲3月25日電 (記者 王子謙)去産能是今年中國五大經濟任務之一。如何調整産業結構,化解過剩産能,也成為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上的熱議話題,身處去産能“一線”的相關省市大員和專家學者紛紛就此表態。

  削減過剩産能

  産能過剩,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最迫切需要醫治的“病症”。“河北省去年相當於去掉了兩個鞍鋼的産能。”河北省副省長張傑輝介紹,該省2015年削減鐵産能3391萬噸,鋼産能4106萬噸。

  如何保證既削減過剩産能,又不會出現下崗潮?張傑輝説,河北省在去産能過程中95%以上失業人員內部轉崗,加之提前準備預案,轉移就業機會較多,未發生大規模下崗潮。

  “不能為了去産能而去産能,企業找到結構調整新路,要好過單一的行政手段去産能。”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中國結構性改革需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由此改變治理結構和體制機制。

  轉移富餘産能

  “北京吃不下,天津不夠吃,河北沒飯吃”,成為京津冀一體化急需解決的迫切矛盾,掌握優勢資源的北京市正在通過轉移富餘産能助力協同發展。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介紹,該市兩年間已向河北省和天津市分別輸出6300個和836個項目,輸出技術合同3600個,相當於1200億元人民幣。

  “北京瘦身治‘大城市病’,就要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産業轉移。”李士祥説,北京要讓産業輸得出、穩得住、留得下、長得大,有創新。

  天津市副市長趙海山説,天津承接轉移項目要圍繞整個産業鏈、價值鏈和服務鏈的市場化資源配置過程展開,更多承接創新和創意資源,以創新和開放驅動發展。

  升級落後産能

  新興産業是發展目標,但傳統産業不能輕易拋棄。“瀋陽3500家骨幹企業,相當部分面臨動力轉換的過程。”瀋陽市市長潘利國介紹,該市實施智慧化轉型升級計劃,政府對企業技術改造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援。

  遲福林在分析東北經濟轉型升級的困境時指出,現代服務業佔比太低嚴重制約東北經濟發展,企業應從過去的注重生産性轉變為注重服務性。

  吉林省副省長姜有為介紹,該省正擺脫過去高投資、要素低成本和政策優惠的路徑依賴,對先進軌道交通、航太航空裝備等8個重點製造業進行扶持,“圍繞小衛星商業化與産業化做文章,賣遙感衛星賺大錢。”

  國際産能合作

  對河北省而言,産能“走出去”已是箭在弦上。張傑輝介紹,截至去年下半年,該省境外投資企業已達700家,投資總額達110億美元,“過剩産能不是落後産能,完全符合環保要求。”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中國倡導的國際産能合作是“一帶一路”重要而具體的實現形式,已與多國對接國際産能合作,2015年裝備類出口漲幅明顯。

  國際産能合作也可以實現共贏。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從歷史上看,擺脫低收入和中等收入陷阱,躍居高收入的國家和地區,共同特性就是抓住了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國際轉移的窗口期,“(當地政府)如果這個機遇用得好,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就可以實現。”(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