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確定下一代轟炸機方案,作戰對象暗指中國
- 發佈時間:2016-03-24 09:5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月26日,在美國空軍協會舉辦的2016年度空中戰爭討論會上,美國空軍部長博拉德·李·詹姆斯首次正式公佈了美軍下一代轟炸機項目——遠端打擊轟炸機(LRS-B)的最終方案,並將其命名為“B-21”。同時,美國空軍展示了該型遠端打擊轟炸機的概念圖,美軍的下一代轟炸機採用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設計方案。“B-21”是美國進入21世紀以後研製的第一款轟炸機,它集中體現了美軍對下一代轟炸機的戰略考量。
價格因素是導致美軍下一代轟炸機遲遲不能確定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美國空軍對下一代轟炸機醞釀已久。早在1999年,美國空軍就公佈了“轟炸機路線圖”,計劃于2019年開始下一代轟炸機的研製工作,並將其服役時間定在了2037年。然而,並沒有等到2019年,美國空軍就啟動了下一代轟炸機的研發。特別是“9·11”事件後,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使得大載荷、能投放精確制導武器的遠端轟炸機的價值更加凸顯。2005年,美國空軍提出加速發展轟炸機現代化項目,並採取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方式,即一方面研發能夠在2015年前部署的過渡轟炸機,另一方面研製在2025~2030年間可使用的下一代遠端打擊系統。
但是,由於選擇太多和定位不明確,美軍對發展下一代轟炸機始終有些猶豫不決。2006年,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對國防部考察的8種遠端打擊系統方案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分析。這8種方案包括可攜帶超聲速導彈的C-17 “武器庫”飛機、中程亞聲速隱身轟炸機、中程超聲速衝刺隱身轟炸機、遠端亞聲速隱身轟炸機、遠端超聲速巡航轟炸機、中程陸基通用航空器、遠端陸基通用航空器和天基通用航空器。備選方案這麼多,由此可以看出,美軍在選擇上的糾結。
此後,美國國防部在2006年發佈的《四年防務報告》中將下一代轟炸機的服役期限提前了約20年,改稱為“2018年轟炸機”。2007年5月,美國空軍公佈了“2018年轟炸機”的主要性能,包括能裝載6.4~12.8噸武器,具備亞聲速飛行能力,作戰半徑不低於3200公里,具有全方位隱身能力,且能夠攜帶常規及核武器,可以選擇有人或無人駕駛。
然而2009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下令空軍終止此項目,重新確定需求。直到2011年,美國空軍提出“系統族”的思想和解決方案之後,新的下一代轟炸機研發項目才獲批。2014年,美國空軍宣佈將在2015~2019財年為“遠端打擊轟炸機”(LRS-B)項目申請114億美元的預算,這表明該項目進入實質性研發階段。
價格因素是導致美軍下一代轟炸機遲遲不能確定的一個重要原因。B-21的前任B-2隱形轟炸機就是因為單架超過20億美元導致訂貨數量很少,從而影響了美軍平時戰略打擊能力的保持。即使在美國空軍此次選定B-21之後,軍內外對它的質疑仍然存在,價格的合理性就是一個甩不開的話題。
五角大樓要求B-21的單架不能超過5.5億美元,為此專門成立“快速能力辦公室”監督項目進展。但是,列剋星敦研究所的專家勞倫·湯普森認為,這一單價並不包括飛機的開發成本,將來總成本肯定會大幅上漲。美國《防務新聞》2月27日報道,參議員軍事委員會委員約翰·麥凱恩在美國空軍正式公佈B-21轟炸機方案後,直言表示不會接受空軍的選擇,因為這是一個無底洞式的“成本加成合同”。
先進技術支撐美軍下一代轟炸機實施多樣化任務
據悉,此次中標的B-21轟炸機具有相當的技術優勢,其在雷達隱身能力方面完全超越B-2,載彈量約為13噸,作戰半徑不小于3200公里,航程達到9000公里。這些基本的技戰術性能,主要是為了滿足美國空軍設想的將下一代轟炸機用於“反介入/區域拒止”的環境中作戰,特別是執行對高度防空威脅區域縱深突防任務的作戰需求。此外,美軍下一代轟炸機還有一些量身定制的特殊作戰性能。
首先是用途多功能。既出於成本,也出於戰場適應性的考慮,美國空軍非常強調下一代轟炸機的多用途性,即除了能夠完成傳統遠端轟炸機的任務,還能夠完成其他任務,這包括:一是持久的情報、偵察與監視,正如德普圖拉表示,“對未來的轟炸機來説,最重要的不是投放炸彈,而是快速收集情報資訊並將其用於決策。”因此,美軍極為強調在轟炸機這一平臺上整合作戰和情報、偵察與監視的能力;二是快速全球打擊,即能夠對全球範圍內任何地方發生的突發事件作出快速反應。美國空軍認為,航程是體現轟炸機戰略特性的重要指標。因此,下一代轟炸機考慮的是全球目標而不是地區目標,作戰半徑應在3000公里以上;三是資訊對抗,即配備有以鐳射和高能微波為代表的定向能武器,以及以高精度干擾機為代表的網路攻擊武器,這將大大增強其在高度防空威脅地區的縱深突防能力。
其次是系統高度資訊化。美國空軍要求下一代轟炸機必須具有很強的網路化協同作戰能力,能夠與無人機、空中電子攻擊裝備等其他裝備編組作戰。因此,其在設計下一代轟炸機時就涉及了多感測器數據融合、移動網路等關鍵的戰場態勢感知技術。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太研究所所長、退役空軍中將大衛·德普圖拉表示:“B-21將增加感測器數量,提高其數據處理能力。”同時,它還配備有先進的任務規劃能力,可以整合到美軍全球軍事資訊網路之中,依靠系統整體優勢來協助自身完成作戰任務。
最後是駕駛方式可選。目前的美軍飛機只能採用一種單一的駕駛模式,即要麼有人駕駛,要麼無人駕駛,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飛機的作戰運用。為此,美國空軍退役中將赫伯特·卡萊爾指出:“有人/無人駕駛兩用轟炸機是可行的,也是最佳方案。無人駕駛優點突出,但是有一種飛行任務可能始終需要有人駕駛,那就是在執行核打擊時,座艙裏必須有人。”採用這種靈活的駕駛模式,B-21要執行的顯然是核常兼備的打擊任務。
保持全球打擊能力和強化對重點地區威懾是B-21的重要用途
對於美國空軍來講,下一代轟炸機的研發方案確定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其主要在自身全球打擊能力建設和對特定對象實施威懾方面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一是有利於保持美國的全球打擊能力。由於戰略轟炸機能夠在幾小時內將常規力量和核力量投射到全球任何地區,美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仍然保留大量遠端戰略轟炸機的國家之一,並將其列為全球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支龐大的轟炸機機隊近年來面臨嚴重老化的窘境。
目前,美國空軍擁有B-52H、B-1B和B-2A三種型號的戰略轟炸機。截至2015年,B-52H的平均機齡已達53年,B-1B的平均機齡達到28年,B-2A的平均機齡也達20年。所有的159架現役戰略轟炸機平均機齡為39年,且只有20架B-2A可實施隱身突防。因此,美國空軍急需替換這些現役戰略轟炸機的新機型。據稱,美國空軍將會訂購100架以上B-21轟炸機,這就保證了美軍這支戰略性全球打擊力量的穩定與有效。
第二有利於強化美國在重點地區的威懾作用。一直以來,戰略轟炸機都是美國在平時用來威懾重點地區特定對象的重要工具。這一點在亞太地區尤為明顯,今年3月9日,為了應對朝鮮半島日益升溫的緊張局勢,美國戰略司令部宣佈向位於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亞基地部署3架B-2A隱身轟炸機。同時,為了進一步在中國南海地區顯示軍事存在,美國還與澳大利亞商討在其北領地設立遠端轟炸機基地以部署B-1B轟炸機和延伸B-52H戰略轟炸機的作戰任務範圍。
正如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保羅·沙勒指出的那樣,“可靠威懾力的基礎之一是能夠有效地攻擊敵人,而遠端打擊轟炸機將在未來維持這種能力。”2月26日,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在B-21亮相的同日,刊登了題為《危險:扼殺美國新轟炸機的運動》,文章在質疑B-21價值的同時,也直言不諱地指出,美軍下一代遠端打擊轟炸機的作用就在於轟炸中國。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