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海外財經界考量中國“十三五”:在國際舞臺展現大國擔當

  • 發佈時間:2016-03-21 07:24:5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裏奧十餘年前便來過中國,此後保持著大約每年來兩次的頻率,“在這段時期內我看到了中國巨大的變化。”

  93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雖已步入耄耋之年,談起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時依舊興致勃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在中國的新五年規劃中看見了更優質、更具包容性和更加可持續的增長前景,也看見了“中國夢”的靠近。

  臉譜網創始人扎克伯格則説,“我承諾過我要教女兒中文。”

  當他們和來自中國政府、全球商界、中外學術界的近500位專家學者在上週末齊聚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時,他們不僅代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困境,也代表著對世界經濟增長力的挖掘與激發。

  在3月19日開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年會上,圍繞“十三五”時期的改革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穩健貨幣政策、對外開放、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創新驅動發展等一系列重大議題,與會代表進行了熱烈的探討。

  儘管世界經濟正在砥礪前行,中國所展現的大國責任與積極態度受到海外名流們的肯定與讚賞。

  供給側改革護航經濟增長

  時值全球經濟處於深度調整中,主要經濟體實施了史無前例的寬鬆貨幣政策,但全球經濟仍陷入低增長困境,面臨總需求不足、債務高企、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問題。

  對於重要新興經濟體中國的關注更是絡繹不絕。不過,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斯蒂芬·羅奇指出,中國經濟不可能“硬著陸”,因為服務業是強韌經濟的重要來源。他表示,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才剛剛方興未艾的開始,未來有很長的路可以走,這是一個巨大的經濟增長的潛力,對世界來説也有重大的影響。

  此外,中國也會成為全球技術和服務的提供者,“這就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也是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源泉。”

  以服務業升級為代表,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改革。去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迅速成為海內外專家熱議的話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指出,供給側和需求側密不可分。 現在中國的經濟要向前發展,除了需要刺激機制,也需要供給側的改革,讓資源更有效地配置,這是經濟向前發展的一個出路,也是決策者需要認真踐行的。

  對於此前提及的GDP增速下降,邁克爾·斯賓塞認為這是非常自然的。如何使經濟增長可持續、化解過剩産能、尤其是在投資體系積累起來的,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從供給側來看,就是要創建一個公共和私營的體系,能夠去鼓勵高投資回報率,尤其是創新、創業等方面。

  臉譜網創始人扎克伯格對此表示,創新就是致力於解決長期的問題。“我對中國特別樂觀的一點,是中國非常關注理工科教育。未來在全球就業方面,可能更需要技術相關的工作。”普華永道全球主席戴瑞禮則表示,下一代的資訊技術會讓智慧城市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代。智慧城市的設計和建設,可以改善城市人口的生活,也是城鎮化下一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同樣是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戰略發展中的重要考量。

  用“一帶一路”體現中國責任

  除了自身內部的經濟改革,參與全球經濟體系同樣重要。世界銀行全球發展實踐局貿易與競爭力高級主任安娜貝爾·岡薩雷斯指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通過創新、生産力提高,通過國內附加值創造,而不是通過進口,來實現經濟發展的國家。中國也積極利用全球價值鏈來提高生産力,加強全球的競爭力。

  而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願景則給了更多國家參與全球化進程的重要途徑。法國巴黎銀行董事長樂明瀚對此記憶猶新。一年前,他前來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一帶一路”的倡議更多是一種夢想,但今年已經轉化成為現實。

  “大家非常需要這樣的倡議,無論是海上絲綢之路還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都支援這樣一個倡議,他們非常渴望增長。他們也希望實現互相的互聯互通。這對他們來説是實現增長的一道良方,也是實現貿易投資的一個良方,同樣是實現和平以及平衡關係的一個渠道,對於所有的這些國家都是如此。”

  樂明瀚説,中國在以這樣一個倡議發出信號:願意履行全球責任。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總裁蘇瑪·查克拉巴蒂則説,希望和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合作,來促進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我們要進一步的促進全球和地區的融合,要提升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及貿易的聯繫,尤其是跨國聯繫。”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古裏亞也認同,融入全球價值鏈對於各個國家來説都很重要。其表示,融入全球價值鏈對於中國和對世界來説都受益,而這個融入的過程既包括出口,也包括進口。這樣的話,中國就能將價值鏈往上移動,能夠增加更多的附加值,能夠帶來更大好處。

  德國國際合作機構董事長副主席克裏斯多夫·拜爾以及沃爾沃集團總裁馬丁·倫德斯泰特也都表示,這可能是對於全球經濟增長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最為重要的一個倡議。

   在國際舞臺展現大國擔當

  從某種程度上來説,這是中國的轉型。IMF總裁拉加德説,中國經濟轉型既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但這一過程不會一帆風順。需要在實現相對放緩但更加可持續的增長和推動急需的結構改革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

  “三項重要政策有助於實現這一平衡,這三項政策可以統稱為‘開放(Open)、收窄(Narrow)和拓寬(Expand)’的‘ONE’原則。”拉加德説,開放,就是需要中國經濟更加市場化和進一步密切與全球經濟的聯繫。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是中國承諾進一步與世界接軌的一個明證;收窄,就是縮小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和更加注重綠色發展,這將確保持久和廣泛共用的繁榮;拓寬,就是需要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擴大研發投入並提升價值鏈,這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源。

  她評價稱,中國新的五年規劃囊括了這些主要因素,ONE原則的實施將有利於中國實現更優質、更具包容性和更可持續的增長,從而實現“中國夢”。

  去年11月底,IMF執董會經投票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成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彭博有限合夥企業董事長高逸雅指出,此舉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它是中國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高逸雅表示,人民幣作為貿易夥伴發揮的作用日益擴大,作為投資貨幣也具有巨大潛力。這一決定同樣反映出管理世界經濟的方式向前邁進了一步,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瑞銀集團首席執行官安思傑則表示,到現在為止,人民幣被視作一個強有力貨幣載體。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到後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都積極地表現出了領導力,沒有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進行競爭性的貶值。

  與全球經濟進程共同成長的表現,還體現在以包容心提供一個共用話語權的平臺。今年下半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將在中國舉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國作為今年的東道主已經提出了很多的倡議,中國也表現出其領導力,同時中國也代表很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讓他們的聲音得到更多的聆聽。在G20的框架之下還可以形成新的共識。共同推進這種可持續的包容的發展,這對於全球來説是責無旁貸的責任。(王宙潔)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