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個小引擎
- 發佈時間:2016-03-20 05:58:5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合理利用普瑞馬克定律,可以幫我們提高效率
工作和生活中拖延的情況比較常見,很多人對此非常苦惱。有拖延習慣的人常常找外部理由:什麼“同級不配合”“下級不主動”“上級高標準”“客戶太挑剔”“條件不具備”,久而久之,會導致習慣性自責及自我否定。
實際上,普通人多多少少都會拖延,拖延有個根本的原因:內心不喜歡。拖延完成的任務,一定是自己內心不大願意幹的事情。這符合心理學的規律:享樂,希望越快越好。痛苦,更願意推遲。例如,學生如果不喜歡數學,寫數學作業時,開始先要玩會兒別的,玩得差不多了,才開始寫數學作業。考察他們玩的這些東西,一定是平時喜歡的。如果特別喜歡數學,一般不會先幹別的。對工作的拖延,與此相同。
學者戴維·普瑞馬克在觀察動物後發現一個規律,動物常用它們喜歡做的行為,來替代不喜歡做的行為。是先做喜歡做的,晚做或不做不喜歡的。據此提出了普瑞馬克定律:更有可能發生的活動可以用來強化不大可能發生的活動,先做不喜歡的工作,然後再做喜歡的工作的整體效率要比先做喜歡的工作,後做不喜歡的工作效率高。這就是普瑞馬克定律。
不少人在工作中的表現是,把不喜歡做但應該做的工作無限期推延,找另一個工作(常常是喜歡做的工作)來代替,即置換行為。
所以,合理利用普瑞馬克定律,可以幫我們提高效率、解決拖延症的問題。例如,管理中應考慮工作安排的形式和次序具有激勵作用,管理者可以對個體工作行為的偏好程度作出判斷,根據組織的要求進行安排,按照輕重緩急,先做緊急、重要的應該做的事情。對個人而言,要提高工作、學習效果和效率,應有點意志,堅持把不喜歡的放在前面先做。此時,可以考慮給自己一點獎勵:每次先做應該做但不喜歡的工作後,再做點喜歡的工作(不一定應該)來獎勵自己。
總而言之,對管理者和組織而言,要了解員工的興趣偏好,然後根據組織需要,參考興趣偏好來安排他們的工作,也是一種不花成本的激勵。對想戰勝拖延習慣的個人而言,可根據應該的安排工作次序,把應該的與喜歡的進行合理結合和協調,把不喜歡的放在前面。這樣既有利於個人績效的提高,也有利於團隊績效和組織目標的實現。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