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人工智慧:科技巨頭野心勃勃 懷疑論者細思極恐
- 發佈時間:2016-03-18 08:02:00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讓我們先向‘阿爾法狗’(AlphaGo)舉杯,慶祝人工智慧(AI)發展史上的又一大進步,然後或許可以開始擔心了。”英國《衛報》這樣評論過去一週那5場劃時代的棋局——“阿爾法狗”以4:1戰勝世界圍棋高手李世石。有評論稱,對於電腦程式員和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來説,這樣的勝利是一個歷史性跨越。不過,當研究者們為這個有可能改變世界和未來的“狗”興奮不已時,抵制者們早已公開表達疑慮和恐懼——人類會因人工智慧的崛起而滅絕嗎?《環球時報》記者身在美國矽谷,真切地感受到人工智慧研發的熱潮,無論是初創公司、科研機構,還是科技巨頭,紛紛在人工智慧領域投入大量財力。與此同時,一些隱憂也被激發出來。
各大科技公司“必爭之地”
“阿爾法狗”的研發者並非谷歌,而是英國公司“DeepMind”。這家位於倫敦的人工智慧公司于2014年被谷歌收購,有媒體稱,谷歌花費了4億美元。這筆收購,被看作是谷歌招攬人才、向人工智慧領域進軍的計劃之一。
在矽谷,對於人工智慧野心勃勃的公司不止谷歌一家。根據美國科技媒體網站“主機板”報道,Autonomy、DeepMind、SwiftKey、VocalIQ這些英國搞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創業公司,分別被美國的科技巨頭惠普、谷歌、微軟和蘋果收購。它們並非個案,隨著人工智慧領域的風險投資不斷增長,美國的科技企業正在搶購英國這類創業公司。
除了谷歌,臉譜(Facebook)也被認為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者之一。近幾年來,臉譜一直在大力投資和發展人工智慧。去年7月,臉譜在巴黎新設立一家人工智慧實驗室,成為繼在矽谷、紐約之後的第三家。臉譜最新研發的應用之一,就是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繪製一張細緻的世界人口地圖,從而以最合適的方式幫助各個地區聯網。
科技網站Re/code在今年2月引用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一份報告稱:2010年至2015年期間,企業對人工智慧創業公司的投資增長了15倍。2015年,企業以及企業的風投部門在15個大規模交易中投資了1.28億美元。
今年1月27日,臉譜創始人扎克伯格在其個人臉譜網頁上寫道:2016年自己的個人挑戰,就是創造一套像電影《鋼鐵俠》裏“賈維斯”一樣的人工智慧機器,以幫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稱,今日的人工智慧善於“認知模式”,卻沒有“常識”。自主學習是臉譜研究團隊長期專注的問題,也仍然是整個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挑戰。
有矽谷科研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這就是為什麼有輿論認為“阿爾法狗”的勝利具有劃時代意義。第一,圍棋規則簡單,卻是人類邏輯思維的高級表現;第二,“阿爾法狗”通過深度學習和神經網路,開始自主學習人類的思考方式,這區別於目前的電腦——執行人類指令;第三,這一進展比人工智慧研究者的預期提早了至少十年。
在矽谷,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爭奪已經白熱化。以至於在“阿爾法狗”大勝李世石之後,媒體上居然不乏這樣的標題:“腦之戰:臉譜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非議谷歌的勝利”“對臉譜而言,谷歌的勝利苦樂參半”……
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兼CEO、原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負責人余凱曾在矽谷工作,現在每年也要去矽谷多次。他的“地平線”公司,核心人員在矽谷時是世界上最早一批做深度學習的科技人員之一。余凱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人工智慧在矽谷非常非常熱,無論谷歌的兩位創始人,臉譜的創始人扎克伯格,還是特斯拉的創始人,他們最關注的都是人工智慧。從風投到創業者,毫無疑問,人工智慧是他們最關注的話題,深度學習的人才尤其是各公司爭奪的對象。這種人才在矽谷是稀缺的。”
人工智慧尚未無所不能
一場“人機大戰”帶來全球對人工智慧的集中關注,那麼,這是否預示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進入了大爆發期?
一名研究人工智慧問題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可以斷言,人工智慧發展進入了快速軌道,但是不是爆發期還不一定,因為圍棋是人工智慧要解決的問題中相對簡單的一個,是相對完備資訊下的決策問題。而絕大部分智慧問題需要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作決策。
美國科技部落格網站Gizmodo的一篇文章寫道,一個高智慧系統可能會對一個特定任務無所不知,比如解決一個棘手的經濟問題或者駭客攻擊敵人的系統。但在這些領域之外,它將是非常無知的。谷歌的“DeepMind”精通圍棋,但沒有能力去掌控其他領域。
在美劇《矽谷》裏,有一段非常有喜感的情節:劇中一個角色坐上了一輛無人駕駛汽車。誰料,車開到半路,系統故障,“汽車先生”居然自己做主改變了目的地。驚慌失措的男主多次試圖和“汽車先生”對話,卻被置若罔聞。最終,人機溝通失敗,他被陰差陽錯送到一座無人島上。
拋開人類的無窮想像力,理性看待人工智慧目前的發展,可能並不需要草木皆兵。就像美劇《矽谷》裏調侃的,無人駕駛汽車雖然先進,但也會無故宕機、不受控制,甚至存在網路安全隱患。
有輿論認為,從技術層面來説,對於人工智慧的擔憂仍然為時尚早。人工智慧的技術難度,恐怕還是被人類低估了。矽谷一名科研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最難的還是認知。它們可以識別,但是很難理解,很難對話。
余凱也説,人工智慧取得現在的成就源於人類計算能力大大增強、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以及一些原理性突破(基於各種豐富的深度神經網路去處理圖像、時間序列數據、優化決策問題),但人工智慧面臨一個關鍵難點,即認知問題。語音、圖像識別,都要靠感知,而感知涉及語義理解、知識的獲取、推理,這些是更高層的智慧,目前機器還做不到。
《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注意到,美國銀行、電信、電力、網路等機構早就使用類似Siri語音助手的“機器接線生”,以節省人力。但實際情況卻是,人機溝通,費事又費神,讓人苦不堪言。
我們將因此滅絕?
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曾在他的書中講述説,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差點觸發核大戰。事發後不久,他在街頭偶遇自己的老師漢娜·阿倫特。和其他所有人一樣,漢娜為導彈危機感到震驚。此前幾年,漢娜曾提出,工程師並非其自身所造之物的主人,其他物品的製造者也是如此。漢娜有這種信念是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當時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計劃製造出第一批原子彈。“她希望我能吸取正確的教訓:製造事物的人往往並不理解他們正在做什麼。”
漢娜這種擔心在矽谷一些引領人工智慧發展的名人中也存在。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很警惕。他認為,人類需要超級關注人工智慧,因為它的潛在危險性超過核武器,是人類最大的生存威脅。他甚至連同其他科技公司的高管,豪擲10億美元,投資了一個非營利的人工智慧項目,致力於消除人工智慧的危害。
充滿激情的技術倡導者、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也警惕超級智慧的發展。他曾説:我同意伊隆·馬斯克還有其他一些人的看法,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然,科學家霍金的“人工智慧威脅論”更著名。他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也説:“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滅絕。”
並非所有人都這麼看。扎克伯格在個人臉譜網頁上稱:我們不應對人工智慧感到恐懼,而應期望它給世界帶來難以計量的益處。
《環球時報》記者曾去過舊金山灣區一家無人餐廳,店內沒有一個服務生,顧客全部通過機器點單、結賬、取菜,高效又省事。顧客們卻説,有一兩家無人餐廳,的確很新奇,但如果所有餐廳都變成自動化的無人餐廳,就會很無趣,因為:“如果不和人交流,久了會有些無聊”“我還是喜歡和人交流”。
機器人能否代替人?技術發展能否取代情感交流?人能否和人工智慧相愛?
在所有這些問題中,最值得思考的還是人類應該如何面對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正如美國奇點大學人工智慧項目負責人尼爾·傑卡布斯坦所説,要應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革命,我們需要在數學素養、生態素養尤其是道德素養上不斷自我提升,從而確保當我們手持利器之時,不會對同胞兵刃相見。
“阿爾法狗”大勝後,矽谷的華人微信圈流傳著一個段子:我叫李世石,我是一名來自南韓的棋手,今天早上出門前我在網上各大投注點用盡家財下了鉅資買我自己輸。我想,這就是人類比人工智慧強的地方。在成敗輸贏面前,如此智慧地“自嘲”,人工智慧能嗎?
不過,對於很多中國業界人士來説,首先要思考的或許是縮小與矽谷的差距。余凱説,“阿爾法狗”系統的具體方法已經公開,中國的研究人員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就可重現這種技術,反映出中國過去兩到三年對人工智慧的關注和進步。但要思考的問題是:打敗圍棋高手,這樣的第一次為什麼沒在中國産生?它為什麼在谷歌出現?
“捅破窗戶紙很容易,但如果有一萬個窗戶格字,只有一個可以捅破,要想第一個找到這個格子卻不容易。”余凱説,最大的差距還是創新力問題。像摸索深度神經網路增強學習的方法,需要時間,需要證明其行之有效,為此參與者要付出巨大努力。但他相信,“未來的創新,太平洋會越來越成為一個內湖,大洋兩邊的矽谷和北京都會是創新最活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