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物裏的新慈善
- 發佈時間:2016-03-16 07:31:31 來源:深圳特區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深圳特區報記者林捷興/文
王雨渤/圖
●主持人
劉麗華深圳特區報記者
● 本期嘉賓
周林剛
深圳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張思全
深圳市社會捐助接收管理服務中心主任
王紹培
深圳後院讀書會首任會長
朱建成
深圳南山區捐助中心
高 翔
市民、資深網友
本期話題
去年深圳在全市多個社區設置了舊衣物回收箱方便市民就近表達善心,今年2月南山南海立交橋下一面“城愛墻”同樣引起市民關注。本期論壇聚焦舊衣物裏的新慈善,嘉賓討論如何才能規範舊衣回收市場,讓慈善捐贈物盡其用。
目前全市社區多設置了舊衣回收箱,但實際上有一些企業打著捐贈、回收利用的幌子。嘉賓認為,捐贈的舊衣被偷走或販賣説明舊衣回收存在市場,缺失的是監管與對接平臺,建議去行政化思維,鼓勵社會組織參與運營。
嘉賓指出,當前也需要改變以往“施捨”的慈善理念,用市場化的手段去做公益,建議借鑒國外培育社會企業的做法,開闢公益性崗位。
未經批准設舊衣募捐箱屬違法
劉麗華:舊衣回收是一個老傳統,上海的舊衣回收箱問題出現後,深圳市民也表示擔心,在深圳舊衣捐贈箱現狀如何?
張思全:舊衣物的回收架構,目前全市有市區監測中心11個,慈善超市9個,還有社區捐助接收點584個,基本上覆蓋了市、區、街道以及社區四個層級的捐助網路平臺。關於回收箱,現在還有很多是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打著各種旗號,比如“公益”或“再生加工”,或者打著捐贈活動幌子以獲得市民信任,來搶佔社區市場的。
劉麗華:也就是説現在小區的捐贈箱不一定都是民政的?
張思全:對,不一定。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個人與企業沒有經過民政部門批准,是沒有募捐資質的,如果他們向社會募集,就是違法行為。現在很多是打擦邊球,不是打捐贈的名號,就是回收再利用的幌子。
高翔:回收再利用也算好事,但是我們老百姓不知道有這麼好的箱子,也不知道它合不合法。
張思全:目前社區布箱有兩大陣營,一是民政的捐贈箱,還有一個是城管負責的垃圾減量的。我們跟城管的垃圾分類管理中心曾經做過調研,看怎麼來規範這個市場,避免這種亂象。
劉麗華:除了舊衣捐贈箱的方式,還有一種源於伊朗的慈善式愛心墻在深圳落地。2月28日後院讀書會在南山南海立交橋下設置“城愛墻”,引得一片點讚。你們當時出於什麼考慮?
王紹培:當時我看到一個文章介紹伊朗友善之墻,覺得很有意思,我們也可以這樣做。因為我們是讀書會,就想著不能只是單純把衣服挂出去,於是我們把衣服跟書加起來,既有物質溫暖,也有精神關懷。做出來後效果非常好,很多市民在朋友圈裏轉發,很多人通過朋友圈知道深圳也有一個友善之墻。
公益理念與環保理念要厘清
劉麗華:關於捐贈箱,人們應該投什麼東西?現在有些市民把回收箱當做垃圾箱,投了一些內衣,也沒有清理過。
周林剛:這裡面有兩個問題,第一是舊衣物環保概念,第二是公益慈善概念。公益慈善是怎麼捐贈的問題,而環保是怎麼回收的問題,現在這兩種現象都有,民政部門主導的捐贈箱打的是公益概念。
王紹培:我在日本旅遊發現,他們捐贈是將家裏多餘的衣物洗得乾乾淨淨,甚至還熨好,用袋子裝著然後放在門口,有人覺得有用可以拿走。對於捐贈出來的物品,他們並不是看作垃圾,而是有用的東西,捐贈不是幫助別人,而是發現自己。這是一個慈善理念,參加“城愛墻”活動的一些人,真的是把衣服收拾得非常好,還用塑膠包好,衣服品質也很好,也很乾淨。
周林剛:老百姓不懂如何去分類,現在需要更多的草根型組織做這項工作。老百姓有熱情,但他可能達不到助人自助這個層次,我們要告訴他哪些可以捐出來,哪些不要捐。
劉麗華:網友問舊衣捐贈箱能接收什麼程度的舊衣服?什麼衣服不能捐?
朱建成:前幾年是七成新以上,現在慢慢推到八成新,內褲、短褲這些不要捐。目前這方面宣傳工作不是很充分,很多人不了解,也有些人可能當做垃圾來處理。
建平臺讓慈善捐贈供需對接
劉麗華:網友説給別人衣服的時候,自己也踏實,這一塊如何利用好,讓大家把這個理念真正建立起來?捐贈箱如何像“城愛墻”這樣,良性運作起來?
周林剛:後院讀書會這個個案做得好,説明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目前中國公益慈善項目的開發管理運營還是比較落後,還是靠傳統行政化的方式,如果政府很好地引導的話,這種需求是非常旺的。在大力倡導發展社會組織的背景下,要考慮讓更多社會組織加入到舊物回收公益中。
劉麗華:“城愛墻”的模式好,可能還要搞多一些愛心墻,但是墻畢竟是有限的。
張思全:民政部門要主導,讓社會組織來參與。深圳培育了那麼多社會組織,現在也提倡社會企業的概念,培育社會企業,由他們來做。
劉麗華:深圳很多家庭孩子的玩具、書,不僅僅是衣服,都特別希望給有需要的人,那在這個城市如何迴圈起來呢?怎樣給市民搭一座橋出來?
張思全:可以通過慈善超市平臺。現在我們已經把慈善超市社會化,由社會組織運營,不單只面對低保人群,也面對社區居民,讓大家都來參與這個公益慈善活動。我們有這樣的想法,線下做實體店,包括捐贈中心、倉庫,作為後端,然後進行一個資源調配,前端通過慈善超市、慈善網店實現擴充,跟市民對接起來。
激勵社會組織 培育社會企業
周林剛:上海發現舊衣物回收箱衣服常被偷走到地攤販賣,説明有市場,有供給方和需求方,只是我們沒有讓這個平臺對接起來,也沒有監督。我覺得問題出在掙的錢沒有解決社會問題,這裡應該是非盈利的概念,可以靠政府引導企業去做。
朱建成:現在社會化運作在逐步開展,每個社區都有社區服務中心,可以搭一個平臺。
周林剛:能不能把權力下放到一些物業管理處來做,物業公司也可以做一些公益活動,其實挺好。
張思全:如果是商業運營,最終對它的流向要進行監管,如果把舊衣物賣了,就不行。
周林剛:賣也可以,問題在於賣的錢用來幹什麼。商業化的手段是不是解決社會問題,掙的錢用來幹什麼,這個最重要。允許賣的話,就涉及監管問題,可以由民政局定位它是不是社會企業。
張思全:這就是資質問題。接下來可能權力下放,有更多的社會組織來參與,社會組織賺了錢後用於解決社會問題,這才是最終的目的。
劉麗華:下一步對回收箱的管理,是不是有一些新的制度設計?
張思全:希望能跟更多的一些社會組織進行合作,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把需要捐贈的箱佈置到每個社區。
周林剛:舊衣捐贈箱跟“城愛墻”,一比較發現兩類都在做公益,但結果效果完全不一樣。我們的社會走到今天,依然在依賴一種行政化的思維解決公益問題,這恐怕是我們理念上的一個大問題。在美國有很多從事這類公益的社會企業,最大的一家是Goodwill Store(慈善商店),1902年由一位牧師創辦的,他看到美國很多人沒有衣服穿,於是拿著環保袋一戶一戶收,然後組織一些社會底層人士,包括殘疾人、婦女、失業的人,對回收的衣物進行分類,分類之後送到各個店舖去,現在他在全球十幾個國家都有分店,三千多家店。我在美國生活的時候,發現大家都去那裏買日用品,我小孩玩的腳踏車就是在那買的,8美元,非常好,大家形成一種習慣,為這個社會企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用市場化的理念在運營公益。我覺得深圳市可以先行先試走公益慈善領域改革之路,借鑒培植公益類社會企業的做法。
張思全:我們也考慮到推廣社會企業,比如慈善超市,2015年已經委託了一家社會組織在託管運營。美國的那家商店我們也想學,但最大的問題是場地,做二手物品要有一個場地倉庫和加工的地方。我們也在積極探索。去年底,我們跟一家公司進行洽談,他們開發了一個“一拍即合”的APP平臺,裏面有5000個來自雲貴川貧困山區的學校提供的學生衣服尺碼,捐贈者可以對應捐贈衣物,今年1月份活動我們共同捐贈了23433件。
周林剛:現在中國社會企業還在起步階段,如果像美國那樣完全用市場化路徑,更有助於解決就業問題。我們可能有一個慈善理念轉型過程,以往都是施捨理念,現在還要從“漁”的角度來講,開闢公益性崗位,解決就業問題,真正地授人以漁,這個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