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好農機為啥開不進莊稼地

  • 發佈時間:2016-03-16 03:30:5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兩會視點

  “我國糖料生産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每噸甘蔗的生産成本普遍是巴西、泰國的一倍以上,其中人工成本就佔到近50%。”

  作為中國最大的甘蔗産區,廣西的蔗糖産業眼下深刻感受到這份“甜蜜事業”背後的苦楚。

  “去年我們自主研製的300馬力甘蔗收穫機,一台相當於500個勞動力,價格只有國外的一半。”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科副總裁王金富樂呵呵地告訴記者這個好消息。

  但是,當問起銷量,剛才還頗為自信的老總沉思片刻,最終選擇了叉開話題……

  其實,王金富的反應並不讓人意外。過去十年,我國農機走過了“黃金十年”,但是現在卻又面臨著高端農機打不開市場,低端農機産能嚴重過剩,補貼政策爭議不斷,金融資本遲遲不到位的窘境。

  黃金十年回首:兩個極端在撕扯

  2015年,我國農作物耕種的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3%,超過“十二五”規劃目標3個百分點;全年農機總銷售額已達4280多億元,佔全球60%以上。

  但是,在耀眼的數據背後,是兩個極端的撕扯:低端産品産能過剩,中高端産品不足。

  “中小型拖拉機已經飽和,生産的拖拉機大多還是國2發動機,産能嚴重過剩。而自動換擋或者無級變速、帶有智慧作業處理系統、低排放、200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機卻極少,只能依靠進口。”農業部南京農機化所副所長胡志超舉例説。

  “我們的拖拉機在功能和技術指標上跟國外同步,但是輸在了可靠性、人機工程和智慧化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拖集團董事長趙剡水實話實説,“現在産品技術和品質升級已經是企業的必選動作。未來要在市場上取得主動權,必須通過智慧製造加快品質提升。”

  “網際網路+現代農機”已成為國外農機發展的趨勢,王金富關心的是“智慧農業”何時能提上發展日程。

  趙剡水建議制定智慧農機大數據應用專項規劃,通過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農機作業資訊、農業地理資訊等應用功能,統一到資訊化平臺實施管理,實現對農業大數據的集中化管理和應用。

  補貼政策期望:別再撒胡椒面了

  “我們早就開發出國3標準的拖拉機,但是沒享受到補貼,價格相差30%,農民不願買,企業積極性也受打擊。”趙剡水的一番抱怨引起記者的注意。

  “補貼政策説是補先進産品,但實際上打擊了先進産品,或者説至少有滯後作用。”他補充説:“比如我們開發一個新産品,但是它要求有實效業績才給補,那最新研發的産品就補不了。”

  胡志超認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加快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但前期制度設計也存在諸多漏洞,也因此制度一直在不斷調整優化,比如“差價購機”到“全價購機”,“從價補貼”到“從量補貼”,有補貼目錄到取消目錄等等。

  但是,目前的補貼政策仍然有不盡完善的地方,比如“從量補貼”雖然避免了企業漲價的衝動,但是不能體現鼓勵先進、節能技術。

  “國家出臺政策要多調研、多深入基層。”趙剡水説,以後出政策不能再撒胡椒面了,應當對企業先行研發的新産品、高端裝備,根據技術標準加大補貼力度。

  “農機購置補貼本質上仍然屬於‘黃箱補貼’,會對市場造成扭曲。”胡志超分析説,建議補貼政策短期內穩定、完善購機補貼政策,中長期考慮退出。

  金融資本徘徊:還要用力推一把

  甘蔗收割機150萬元,大型拖拉機80萬元……一台高端農機幾乎可以“秒殺”城市小白領的私家車,這麼昂貴的農機,農民怎麼買呢?

  “‘十三五’期間我們重點要加強商業模式創新”,王金富告訴記者,他們正在推進兩種行銷模式,希望能打開高端農機的市場。

  一種是引入社會資本成立租賃公司,農民有需要就去租一台開回家;另一種是對農民擔保金融擔保、分期付款、以租代售等業務。

  趙剡水所在的一拖集團同樣大力推進這方面業務,不過他很糾結,“我們的財務公司可以提供擔保,但農民的擔保物還是太少,如果政府能建立擔保基金就更好了。”

  有報道顯示,我國目前有8000萬農機手,這其中的金融生意怎麼做,已經引起了社會資本的關注,多種新型經營模式也在不斷涌現、創新。

  “我們現在有1400多臺套農機,其中有50%是農民帶機入社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北春暉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譚倫蔚説,通過及時發佈農機作業服務資訊,運用“功能表型”“保姆型”“流轉型”三種服務模式,合作社與周邊縣市農戶簽訂了大量農機作業服務合同。

  但是,作為基層農民的代言人,譚倫蔚也直言不諱地説,“資金流向是逐利的,農業是弱勢産業,處於資金鏈的最底端,農業經營規模一直較小,特別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用抵押基本是遮罩的,在資金上面臨很大缺口。”

  因此,代表們普遍認為,應建立金融機構創新投入風險補償機制,財政為金融部門設立“創新投入風險補償基金”,以解決金融部門的後顧之憂,早日實現中國農業“機器換人”。(科技日報北京3月15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