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發展:設門檻 謀長遠
- 發佈時間:2016-03-15 22:30:47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味招大引強並不利於開發區持久發展,招商應當有門檻:一是圍繞産業定位招商;二是從産業鏈配套的角度招商,形成研發、生産、周邊配套和行銷等完整的産業鏈;三是朝綠色環保低碳的方向努力;四是著力推動産業鏈升級,根據具體情況吸引高端服務業、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領域的投資。
作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體制改革的試驗基地,至今已走過30多年曆程的開發區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今年兩會召開期間,開發區建設受到全國政協委員的關注。
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的全國政協委員表示,開發區建設應當擺脫老思路,加快理念變革,靠産業集聚和專業服務“雙輪”驅動,形成核心競爭力,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實現開發區在“三十而立”之後的創新發展。
開發區轉型勢在必行
“現在的開發區建設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大雞不下蛋’。”全國政協委員、天津慶達投資集團董事長孫太利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如此説道。
孫太利表示,開發區本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模式,但近些年各類開發區或産業園區遍地開花,並且都“開”出了各種優惠政策,擠破腦袋招大引強,但招來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之後,卻存在産出效益不高等諸多弊病,形成了“大雞不下蛋”等現象。“這種做法不是長久之計,難以持續。”
1984年5月,中國正式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並且在這些城市先後建立了15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産業園區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僅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數量就分別達到219家和145家。全國産業園區在2003年就已達到6000多個,平均下來每個省區市有170多個。
孫太利説,各類開發區促進了産業集聚,的確為産業發展和拉動區域經濟增長髮揮了重大作用,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小覷,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有利於開發區更加健康持久地發展。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開發區建設存在數量多、産業結構雷同、佔用耕地多、資源浪費大、環境污染大、管理欠規範、服務不到位等問題,亟待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
轉變思路做優産業鏈
“開發區發展思路要轉變,要從過去單純的企業集聚中心,真正變成産業集聚中心,真正把産業壯大放在核心位置。”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十一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億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孫蔭環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直言,産業園區或開發區的基本功能就是做産業,拓展産業鏈,今後在這一基礎上還要推動“産城融合”。
孫太利也表示,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首先是政府或園區層面要做好頂層規劃,結合當地和周邊的要素特色確定産業定位,再圍繞産業鏈招商,以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産業集聚;對於重復建設的園區,要進行整合重組,以走出低水準競爭的怪圈。“這要求開發區管理層是專業人士,既懂産業又懂企業。”孫太利表示,一味招大引強並不利於園區持久發展,招商應當設立門檻:一是圍繞産業定位招商;二是從産業鏈配套的角度招商,形成研發、生産、周邊配套和行銷等完整的産業鏈;三是朝綠色環保低碳的方向努力;四是著力推動産業鏈升級,根據具體情況吸引高端服務業、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領域的投資。“有了門檻,一開始招商會有困難,但這種集聚效應一旦形成,優勢就會顯現出來。”
孫蔭環表示,除了靠産業,還應當靠服務。不僅要吸引和方便符合園區定位的企業入駐,推動産業壯大,還要持續為企業和企業員工提供專業服務,實現園區和企業的融合發展、園區和城市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