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運營不能靠“義務勞動”
- 發佈時間:2016-03-15 03:31:0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兩會速遞
科技日報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付毅飛)“我國在軌運作航太器已達161顆,居世界第三。”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委員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麼龐大的空間資産,在軌服務工作量非常大,目前卻是由衛星研發單位無償提供技術支撐。這不利於長遠發展。”
包為民介紹,目前國內衛星運營服務模式為:衛星交付用戶投入使用後,用戶、測控、研製三方共同參與完成在軌運作管理工作。負責測控方面的例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渭南測控站,主要是作為業務指令出口,按照研製方或用戶要求實施控制操作。研製單位則是受用戶委託,提供衛星安全穩定運作的技術支援,包括在軌異常處置,並主動為用戶提供衛星在軌監視與健康評估、空間碎片風險和規避處置等服務。衛星到達壽命末期,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與測控方共同開展航太器延壽工作。
雖然工作量繁重、意義重大,但衛星研製單位承擔運營服務相關技術支援保障工作發生的經費卻無法列支。包為民認為,這將影響空間設施有效運營和可持續發展。
包為民建議在衛星工程立項批復的研製經費中,設置運作和服務專項經費用於支援衛星在軌運作管理相關工作,包括衛星運作技術支援、在軌監視與健康評估、在軌異常處置、航太器延壽以及在軌風險預測和規避操作等。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