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降成本,提升農産品競爭力

  • 發佈時間:2016-03-14 04:31: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飛崔麗簡承淵

  “我把家裏3口人的耕地流轉給育秧工廠,又流轉回來70畝低窪田稻蝦間作,這樣划算。”湖北省監利縣柘福村村民楊時好很“精明”:拿值錢的地換了相對便宜的低窪田,“兩塊地”都上了規模;而間作稻蝦,也讓老楊在不打農藥不上化肥的同時不減種田收益。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降低生産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降成本”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楊時好摸準了這個方向,當然“划算”。今年“兩會”期間,“降成本”這個原本多見於工業領域的字眼,也成了代表委員們談起三農話題時的熱詞。

  降勞動力成本:適度規模經營

  糧食生産實現“十二連增”,庫存量達到歷史高位,進口量也在增長,糧食“三量齊增”現象近來引發各界極大關注。

  市場的背後是價格,而價格的形成基礎是成本。很多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成本簿裏找到。

  “兩會”期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糧食進口增加回應記者提問時解釋,一部分是結構性需要,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價格差別的原因,“我們國家因為農業生産規模小、成本高,所以在糧食價格上不具備競爭力。”

  從三大主糧到豬牛羊肉,及至棉花、牛奶等一系列主要農産品,我國價格都比國際價格高。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勞動力成本。“這個成本是剛性的,上去就下不來了。而南北美和歐洲一些國家靠機械生産這些大宗農産品,成本主要取決於石油價格。”柯炳生説,和國際石油價格的一路下跌相比,中國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這是糧食和其他農産品缺乏國際競爭力的主因。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民工月付工資從1690元增加到3072元,平均每年增長

  12.7%。

  “原來雇一個農民工是50塊錢一天,後來漲到100塊、150塊錢,現在有些地方已經是雇一個工250塊錢了。勞動力成本降不下來,怎麼辦?只有發展規模化經營,規模化了才可能機械化,成本才能降下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説。

  除了利用機械節約勞動力成本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還可以從很多方面降低農業生産成本。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逐一做了分析:一般性成本是能夠均攤的,規模越大,勞動生産率越高,攤下來的成本就越低;除産中的成本外,産前産後社會化服務的成本,也可以通過規模化降下來。

  “比如收割機,如果一個農戶購置一套,成本當然高,而且還有每年的折舊,但是通過花錢購買專業的服務,不用養機器,成本也就低了。”張曉山以收穫環節為例,建議通過制度改進創新發展規模化的社會服務,來降低農業生産的綜合成本。

  降投入品成本:合理使用藥肥

  “節本也是增效,所以我們要調整技術路線,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技術,比如説節地、節水、節油、節肥等等,來提高家庭經營的效益。”“兩會”期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糧價下跌、經濟下行下,農民收入如何持續增長”這一問題答記者問時,給出的第一個辦法就是節本增效。

  地水藥肥,如何才能把這些成本節下來?“我們到柬埔寨調研,流轉一畝水稻田只需要7元錢,而在我國要1000多塊。”陳章良説。

  和勞動力類似,土地的成本也是相對剛性的,但也並非沒有降下來的辦法。張曉山建議:“通過搞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者委託經營,把租金轉化為分紅,從經營的角度來講,也是降低了土地的成本。”

  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價格不斷上漲,是農業生産成本難降的另一主要原因。對於節約這部分成本,代表委員們的意見非常一致:只有靠科技支撐,才能破解生産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束縛的雙重壓力。

  “除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的提質和優化配置外,還需要更加重視科技的作用,全面提升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資源利用率。”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建議,加快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農業提質增效重大關鍵技術研究與成果轉化,以全要素生産率的不斷提高來擴大農業産業發展的可能性邊界。

  買種子的錢,是必不可少的成本,也是農業科技的主要用武之地。“品種的成本是完全可以降下來的,要通過科研創新培育優良品種,同時輔以適用的栽培技術。”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説。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農業科學院院長白先進建議加強對農民的新技術培訓,如什麼時候用藥,用什麼劑量等一些具體的問題,一定要教給農民,“像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節約用肥,老方法用100斤,新方法20斤就夠了,多了植物吸收不了,還造成環境污染,少用更綠色。”

  雖然農業投入品最終要靠農民來使用,但是從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式到少投入、低消耗的集約式使用方式,考驗的並不僅僅是農民。“單靠農民是很難把成本降下來的,必須由龍頭企業、合作社一起來做。”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村委會主任張德華的建議是統籌統購農藥化肥等農資,提高農民的議價能力。

  降流通成本:借力第三方和網際網路

  陜北洛川,全球最佳蘋果優生區。交口河鎮京兆村一座百畝蘋果標準園裏,果農們正在對這座建於1995年的老果園進行改造。

  “過去,陜西的蘋果紅了,但是運不出去,流通體系沒建立起來,倉儲庫存能力又達不到,只能看著它爛掉。”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賈治邦説。

  生鮮農産品,賣的就是個“鮮”字,值錢也值錢在這個“鮮”字上。只有快速進入市場、端上餐桌,農民的腰包才能鼓起來,下游生産企業的流通成本才能降下去。對此,賈治邦建言,應大力發展專業化的農産品第三方倉儲和物流,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參與農産品倉儲和運輸的投資運營;完善農産品冷鏈物流系統,降低流通損耗。他建議通過金融支援和優惠政策等加快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推動冷凍冷藏産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設。

  從田地到餐桌,農産品流通體系龐大而複雜,伴生的各種費用,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原副主任戴公興介紹説,我國農産品的流通成本,約佔總成本的18%左右,比國外發達國家至少高6%以上,過去更注重生産環節,流通體系建設相對比較落後。

  而縮短鏈條、精簡體系,正是“網際網路+”的專長。能不能通過網際網路來降低農産品的流通成本呢?

  供銷合作社就是這麼做的。通過搭建“供銷e家”網上銷售平臺,供銷系統的所有農産品都可以搭上網際網路的流通快車。“現在大型超市、知名農産品品牌企業都在打造自己的銷售渠道,或者通過第三方把農産品銷售出去。”戴公興説,網際網路銷售平臺是降低農産品流通成本的一條捷徑。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