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著力建設“三大民政” 服務全面建成小康

  • 發佈時間:2016-03-13 03:32:3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江東洲

  民政工作關乎民生,連接民心。

  為貧困家庭送去關愛,為大病家屬增添溫暖,讓弱者看到生活的希望,為百姓帶來和諧幸福……“十二五”期間,廣西更多的基層民眾享受到了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的成果,幸福生活的讚歌處處歡唱。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共用發展為深化民政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發展動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對於與民生工作息息相關的民政部門來説,如何深入推進民政事業改革發展,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更多溫暖?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廳長、黨組書記韓元利。

  推動民政事業科學發展 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記者:民政工作是由社會保障、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三大部分組成,其承擔的重要職責,可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回顧“十二五”,廣西民政事業改革發展主要有哪有成效和亮點?

  韓元利:民政工作是黨和政府全局工作的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方面,是黨和政府聯繫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小康社會的建成,一個重要標桿就是民政服務保障的弱勢群體能否步入小康生活。“十二五”期間,廣西民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各項工作成效明顯,工作亮點不斷涌現,全區民政事業科學發展取得新成效,充分發揮了民政在社會建設中的骨幹作用,為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加快實現“兩個建成”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民政改革創新成效顯著。在全國率先建設省(區)級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在全國率先建立自治區、市、縣和鄉(部分)四級低收入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機構,在全國率先建成自治區、市、縣三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資訊平臺。在全國率先全面推進基層老年協會規範化建設。在全國率先採用由政府主導、委託社會第三方評估機構承辦的方式,全面啟動社會組織評估工作。深化殯葬改革,在全國率先推出了網路實景祭拜系統,在少數民族地區率先開展骨灰撒海活動。在西部省區率先全面實施農村住房政策性保障,為全區1050多萬戶農村居民住房購買政策性保險,2015年首次將地震風險納入農房保險範圍,是繼西藏後全國第二個將地震風險納入農房保險責任範圍的省份。

  民政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五年來,我們加大對民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主動整合資源,積極扶持民政項目園建設,民政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基礎設施資金28.68億元,比“十一五”增加了15.39億元,增長了1.16倍。全區建成各類收養性養老服務機構1500余家,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20.61張。全區建成各類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800多個,全區城市社區居家養老和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61.2%和30.3%。目前全區共建成鄉鎮敬老院1167個、五保村6890個;全區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總床位約9.56萬張。全區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60%以上社區達到了每百戶20平方米的建設標準,比“十一五”期間增加了30%。投入1.1億元支援14個地級市和78個縣(市、區)救災物資儲備庫新建或改擴建。全區半數以上的縣(市、區)建有一家收養性兒童福利機構或社會福利機構內設兒童部,機構總數達50多家,增加床位2011張。累計投入資金1.6億元,對全區優撫醫院實施科學化、標準化、人性化的升級改造,全區5所優撫醫院現有床位數1400張,收治常年住院療養的優撫對象1310人。投入資金1.8億元用於殯葬基礎設施建設,全區平均火化率從2010年的17.1%提高到2015年的25%。投入資金1.24億元,新建救助管理機構22個、縣級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41個,累計救助流浪乞討人員31.7萬餘人次。

  民政兜底保障水準不斷提高。到2015年底,廣西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404元和213元,分別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73元和116元;城鄉低保月每人平均補助水準達到了280元和125元,分別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25元和73元;農村五保供養人數達到28.2萬人,集中供養標準達到了每人每月344元,分散供養標準達到了每人每月269元,分別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38元和142元。在全國率先為邊境0—3公里管理範圍內的約34萬農村居民發放生活補助,每人每月發放130元。“十二五”期間對因病致貧的家庭進行了重點醫療救助,共支出醫療救助資金60.2億元,受到救助的群眾達到了1699.4萬人次。在減災救災方面,“十二五”期間總共投入了1億多元資金建設了77個縣一級的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還爭取了中央的救災資金13.15億元,共有1872萬人次因災得到了救助。為33923戶因災房屋倒塌的農戶完成住房恢復重建。自治區財政投入了5.2億元,為全廣西1050萬戶農村居民的住房購買政策性保險,近5年來共有15.98萬農戶因災獲得了住房保險理賠。另外,共發放孤兒保障金8.8億元。“十二五”期間,廣西的民政事業應該説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很多工作在全國都走到了前列。

  正確認清新形勢新要求 推動民政事業實現新發展

  記者:“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民政事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許多矛盾與挑戰。應該如何去謀劃新形勢下的民政工作?

  韓元利:“十三五”時期是廣西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全面履行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基本建成國際通道、戰略支點、重要門戶的關鍵階段,脫貧攻堅進入衝刺期,人口老齡化日趨嚴峻。未來五年,廣西民政事業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臨挑戰亦前所未有,這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清新形勢新要求,推動全區民政事業實現新的發展。

  要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2014年,基於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黨中央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對民政工作而言,新常態既增加了一些約束條件,又提供了更多發展機遇。我們要因勢利導,對民政存量資源進行合理調整,盤活存量,增加總量,實現發展動力轉換,釋放發展活力和內在動力,更好地推動民政事業的發展。同時,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黨中央、國務院對民生保障工作和社會治理高度重視。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謀劃民政工作,要趨利避弊,積極作為,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為黨委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務。

  要自覺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既各有側重,又相互依存、融匯貫通,既有理論創新意義,又有實踐指導作用。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善於用創新理念推動民政事業改革,破解發展中的瓶頸和難題;用協調理念去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為民政事業發展提供保障;用綠色理念去倡導低碳生態,推動民政事業可持續發展;用開放理念來提升民政活力,引導社會力量改善民生;用共用理念實現每一個困難群眾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實惠。

  要充分認識民政兜底保障作用。扶貧攻堅是黨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作出的重大決策。自治區黨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到2020年全區現行標準下538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4個貧困縣、5000個貧困村脫貧摘帽。精準實施“八個一批”脫貧攻堅,其中就包括醫療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為此,要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具體措施,做到對象銜接、識別程式銜接、保障標準銜接。通過逐步提高農村低保保障標準和補助水準,到2020年,對因病致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生存條件惡劣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無法維持,以及無法通過産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全部實行低保政策兜底保障。依靠各級政府增加醫療救助資金投入,對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特大疾病救助範圍。

  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實現改革發展良好開局

  記者:您剛才提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和“十三五”時期的開局之年,如何用新的發展理念來進一步推進民政事業的發展?

  韓元利: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五大發展理念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為廣西促進新時期民政事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民政工作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老百姓,既要發揮兜底作用,又要激發各個社會主體參與活力,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責任重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和“十三五”時期的開局之年,我們要按照中央“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自治區“三大定位”的部署要求,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著力建設“三大民政”(創新民政、法治民政、服務民政),深化“三項改革”(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社區治理創新改革),開展 “兩項活動”(標準化建設年活動、精準救助年活動),切實抓好保障基本民生、創新社會治理、支援國防和軍隊建設、強化社會服務的各項工作,加強民政綜合能力建設,深入推進全區民政事業改革發展,努力實現全區民政“十三五”發展的良好開局。

  建設“三大民政”。一是建設“創新民政”,根據新形勢下民政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推進新形勢下民政工作理念創新、手段創新、方式創新,用創新的思維、創新的路徑、創新的制度,破解民政發展難題。二是建設“法治民政”,建立健全內容協調、程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民政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完善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民政執法體制機制,建設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民政法制隊伍。三是建設“服務民政”,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持之以恒推進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完善各類保障救助標準。深化“三項改革”。一是深化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全面推動廣西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以養老産業發展推動養老事業跨越發展。二是深化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繼續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改革,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誠信自律、有序競爭的社會組織發展格局,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三是深化社區治理改革,深入推進社區減負,研究建立社區公共服務準入制度,加快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資訊平臺建設。開展“兩項活動”。一是開展“標準化建設年活動”,要依靠標準化實施民政服務對象保障政策,依靠標準化提高民政管理服務水準,依靠標準化防範民政工作風險,依靠標準化實現民政部門政府職能的轉變。二是開展“精準救助年活動”。要利用好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有利時機,把全區310萬農村低保對象全部納入精準識別範圍,對符合低保條件的,做到應保盡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