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五毛錢情誼重 不能漲“價碼”

  • 發佈時間:2016-03-12 07:36:21  來源:長春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山東村莊“五毛錢隨禮”風俗 至今堅守30多年 面額大禮金會被退回 村民接受採訪——

  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南太合村,無論紅白喜事,主人家都不會大操大辦,留下吃飯的,只是至親好友。鄉里鄉親要隨禮,也只隨五毛錢,這一“村規民約”已經堅持了30多年。

  近年來,我國各地紅白喜事的隨禮錢水漲船高,這一“五毛錢隨禮”的淳樸民風讓人眼前豁然一亮。3月6日,記者走進這個村莊,向村民們了解這個不成文規定的背後。

  南太合村紅白理事會成員路榮發告訴記者,凡是村裏有人結婚,鄉親們就會在婚禮前一天,拿上不同數額的禮金給新郎,但最終,這些禮金只會被留下五毛錢。“五毛錢雖然買不了什麼,但是可以代表我們村每個人的濃濃情誼。”

  南太合村村民蘇金河向記者展示隨禮五毛錢的喜簿。

  五毛錢隨禮源於“鄉帳”面額大的會被退還

  午後的陽光籠罩著整片的農田,村莊顯得格外安靜,幾個男孩子在不大的籃球場上打著球,路上很少有車輛經過。年過六旬的村民蘇金河和老伴正在家裏照顧孫子,聽到記者要問關於“五毛錢”的事,他們笑了。

  40年前,蘇金河結婚時,鄉親們給的都是兩三毛錢,到上世紀80年代,漲到五毛後再也沒有漲過,這個風俗一直延續了30多年。

  蘇金河向記者講述稱:“過去村裏有一個風俗,一些不是新郎家裏親戚的鄉親,會在新郎婚禮前,一起湊錢買一塊紅布,類似做被子的那種,我們管這塊布叫‘鄉帳’。它會被挂在新郎床頭上最中間的位置,連新郎家裏的長輩送的,都是挂在旁邊的位置,所以,鄉親們的祝福也是最重要的。後來大家把買布的錢直接交給新郎,‘五毛錢隨禮’就是由此演變而來。”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五毛錢顯得非常零散,能用它來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少,南太合村的村民在隨禮的時候,也會帶著數十元或上百元過去,但辦喜事的人不會收大家那麼多錢,會把大部分錢還給大家,最後只留下五毛錢,並且給他們一包喜糖帶走。“時間長了,也會有人直接拿一張面額大的錢和一張五毛錢,一起給辦喜事的人,但新郎家會把面額大的還回去。”蘇金河説。

  五毛錢不是“份子錢” 鄉親們不吃宴席

  南太合村村委會大院外,一位穿著西服的中年人,騎著自行車從大門進來,他是村裏紅白理事會的成員路榮發。他聽聞記者想了解“五毛份子錢”一事,便先解釋稱:“這五毛錢可不是份子錢。”

  “我們村的村民都是祖祖輩輩在一塊住,相互都很熟,有人結婚也不好意思不去,去了給錢多了,新郎也不收,就留他五毛錢,他再拿走一包喜糖,沾沾喜氣便離開了,不留下吃飯。人家吃酒席的,那才叫份子錢,這個叫做‘趕帳份子(音)’,是表示一個心意。”路榮發説。

  “不過,婚禮的宴席還是會辦的。”路榮發告訴記者,“我們村結婚不止一天,從結婚的前兩天開始,就有人記賬,凡是村裏結婚的人都會先和紅白理事會商量好,婚禮當天都會收哪家的份子錢,並列出一個名單。名單中的人都會參加當天婚禮的酒席,把份子錢交給新郎,不過,錢數沒有固定的金額。沒在名單上的人,會在婚禮前兩天來到新郎家裏隨喜,來了就只收下五毛錢。”

  路榮發提到,他兒子是2011年結的婚,當時都是親戚、同事來參加婚禮,他們都會給份子錢,那個時候有100元、50元的等。不過,村裏的鄉親們就都留五毛錢,不去吃宴席。

  “有一個漲的 大家都會笑話他”

  路榮發説,目前,村裏大約有920人,共290戶。村裏每人平均年收入近萬,部分人家還有私家車。年輕人都在外邊上班,也有創業的,他們村光是運輸車就有50輛以上。此外,村裏每口人還有20多畝地,年齡大一點兒的就留在村裏種地。説起來,南太合村村民的日子過得還不錯,但誰也沒想過要把五毛錢隨禮這個“價碼”漲起來。

  對於恪守“五毛錢隨禮”風俗30多年未變,村民們的表現近乎有些固執。蘇金河説:“五毛錢能維持30年,是因為沒有人主動去漲,大家都給五毛錢,輪到我了,自然也是那麼多。我的孩子結婚,大家都給五毛,你的孩子結婚就漲到了一塊錢,這不讓人笑話嘛!多送喜錢,會讓收錢的人認為‘你是覺得我缺錢?’同樣,多收錢也會讓送錢的人笑話,‘你家缺錢?’”

  蘇金河的兩個兒子都已過而立之年。8年前,大兒子結婚時鄉親們都來到家裏,給他們五毛錢,他再給鄉親們發喜糖,辦酒席的費用都是蘇金河一家來承擔。

  蘇金河的兩個兒媳婦都是山東本地的。她們以前不知道村裏有這個傳統,但是過來以後就知道了。起初,兒媳婦們也不太理解,但女方家裏也不太在意這件事。蘇金河的大兒子是開運輸車的,小兒子在化工廠上班。所以,他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兩個兒子和兒媳婦都在上班掙錢,他們就在家裏看孩子,生活很好。

  “大家都不是為了錢 就是一個人情”

  “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五毛錢什麼也幹不了,所以,這個不在於錢有多少,而是在於情誼的大小。”蘇金河表示,給多少錢一直都是沒有規定的,可能那個時候大家覺得兩三毛太少了,就漲成五毛了,但一直維持了30多年至今。“大家都不是為了錢,就是一個人情。”

  對於村裏這個傳統,蘇金河並沒有跟自己的兩個兒子過多講解過,村裏很早以前就已經形成這種習慣了。有時,別人家的婚禮蘇金河也會帶著他的兒子們去。兒子長大後參加別人婚禮,隨份子帶錢多了,別人也不會收,無論多少錢,也只會留下五毛錢,所以,等到兒子們結婚的時候,他們自然也就這麼做了。

  金錢難免俗氣,現在很多人都願意把錢換成一些小禮物來代表情誼,但路榮發一直認為,比起一些小禮品,村民們更覺得五毛錢的形式更方便,也是一種難以改變的村風民風。“一包喜糖的價錢可能會多於五毛錢,但是裏面的人情和傳統卻比不了這小小的五毛錢。歸根結底,這個村的傳統就是不鋪張浪費,節儉樸素。”他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