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去庫存,加減之中謀新局

  • 發佈時間:2016-03-11 06:29:4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簡承淵江娜

  去年,我國糧食産量實現了“十二連增”,但糧食的庫存也達到了歷史最高峰。新糧難儲、陳糧難出。過高的糧食庫存,不僅加大國家財政壓力,更將導致整條糧食産業鏈的“政策失靈”與“市場失靈”。

  去庫存,刻不容緩!“兩會”代表和委員呼籲要調整農業結構,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以提高農産品供給的有效性,增加要素投入,增強農業資源在市場中的配置,讓糧食供給在減與加、多與少中尋平衡,回歸理性。

  庫存量:玉米壓力最大

  “這段時間,進口玉米入境價格是每噸1500元左右,國內是每噸2000元左右,內外價差近500元。”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杜鷹説,價差導致國儲庫糧食壓力很大。“庫存導致各方面費用都會産生,在許多地方,因為庫存太高還存在露天存放的問題。一噸玉米一年的保管費是250塊,幾千億斤玉米,費用是非常高的,去庫存刻不容緩。”

  數據顯示,自2012年秋糧上市以來,由於連續3年的主糧供大於求,我國三大主糧政策性庫存持續大幅度增加。

  “庫存壓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庫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庫存,包括去老庫存和新庫存兩種。”全國人大代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新聞發佈會上重點強調去庫存的壓力來自玉米。

  “從‘北大倉’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量’上的發展已近極限。”全國政協常委、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在小組會上發言認為,黑龍江的玉米庫存超歷史新高。

  在整個“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省糧食一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連續五年糧食總産居全國第一位。作為全國玉米産量第一大省,黑龍江省在2015年玉米産量達5000多萬噸,而目前玉米庫存高達9000多萬噸。

  趙雨森説,由於國內外糧食價差較大,國內糧食購銷市場不景氣,黑龍江省糧食市場多年以來都是“政策市”,很多糧食都進入了國儲庫,致使庫存糧食越來越多。“庫存積壓問題已不容小視,糧食儲存時間越長,損失越大。”

  去庫存:減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農産品附加值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是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的今年八項重點工作之一。“要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適當調整減少玉米種植面積的部署。”趙雨森説,對黑龍江省而言,給玉米作減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一筆。“力爭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推動農牧緊密結合、産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效益提升和産業升級。”趙雨森算了一筆賬,“玉米種植面積1億畝,畝産約1300斤,每斤降價0.11元,每畝減收約145元,1億畝玉米減收145億元,如何補?除以黑龍江省總耕地面積2.39億畝,每畝補貼60元。即把玉米價格下調的損失按每畝60元的標準補給農民,這樣就給‘調結構、轉方式、去庫存’擠出時間了。”

  “玉米價格降下來,農民收入要‘補起來’。”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利民街道裕田村黨支部書記李培忠説,“要設計更加有效的農業補貼政策,把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有效地轉化為農民收入的途徑。簡言之,就是把2015年玉米價格下調給農民帶來的損失在‘十三五’期間給補上。”另外,他建議,對土地集中規模在1萬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園區,購置農機具給予全額補貼,為農業增産、農民增收注入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林毅夫説,推進農村改革,要按照市場的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讓一些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回歸市場,再通過補貼形式保障農民種植收益。同時,要組織深加工企業進行市場化收購,確保農民糧食順利出手,不能因此造成農民賣糧難。”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雙城市老村長酒業有限公司生産部經理梅章記同意林毅夫委員的觀點,他認為在保證國家戰略儲備和民生需求之外,應全部市場化。同時,把臨儲政策規定的倉儲保管等補貼費用直接補貼給具備一定規模參與收購的深加工企業,鼓勵企業加大力度即時收儲、即時生産加工。此外,如果地方財力狀況允許,也可以適度對玉米深加工企業給予直接補貼支援,讓企業活起來。這樣,既增強了企業的信心,增加了玉米的加工轉化能力,實現增加值,又可以避免大量的玉米超期儲備造成的積壓、陳化損失,使玉米的“生産、收儲、加工轉化”快速有效運轉,降低國家的臨儲財政開支,實現良性迴圈。

  “當然,放開市場後的玉米資源,同樣可以簽訂合同、納入臨儲計劃靈活利用,並不會危及糧食安全。”梅章記認為,糧食同為國家資源,一旦遇到國需民求,任何形式的儲備或存在都會無條件地聽從和支援國家的調度及安排,這是毋庸置疑的。

  “去庫存結構調整,要適合消費需要,加強中高端農産品、加工産品的供給,積極探索糧食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延長農産品産業鏈,改變多年來種原糧、收原糧、儲原糧、賣原糧的模式,通過提高農産品的附加值來去庫存,改變當前我國低端農産品過剩且生産效率不高的局面。”杜鷹説,今年將著重研究糧食去庫存政策,以及調整種植結構以更適應當前消費形勢。對於老庫存而言,主要是刺激下游加工企業收購國儲玉米,拋儲價格應會相應降低,另一方面,在春耕之時,就要進行調結構,減少玉米産能。

  穩平衡:增加生産要素投入,提升産能

  “我們國家的糧食從中長期看並不是真正過剩了,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我覺得多一點少一點是技術性問題。”在“兩會”記者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是戰略性問題,技術性問題還得服從於戰略性問題。“十三五”不追求糧食連續增産,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産能。

  在“供給側改革”思路之下,對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依然進入戰略規劃。“十三五”提出加強耕地品質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而且要推廣高新技術抓好主産區,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糧食生産水準和效率。提升糧食的生産能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

  “在現代農業生産過程中要發展規模化的、富有技術含量的、機械化程度比較高的農業,重點提高糧食品質,增加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説。

  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認為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經營效益,技術進步是關鍵因素。事實上,作為現代農業的第一生産力,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産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多位兩會代表委員認為,在我國要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改變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著力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只有農業的生産和市場相匹配,才能充分挖掘農業的産業價值鏈。”全國政協委員李稻葵説,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降庫存,穩平衡,應提高農産品的品質,淘汰落後的品種。”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黨總支部書記羅朝陽説他們村主要搞精品農業、特色農業,按照市場的需求,或者是品種的要求,多種一些品質比較好的農産品,收到很好的效益。

  “弱化對糧食數量上的要求,對品質要提出更高要求。”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説,糧食庫存高對於13億人口的大國並不是一件壞事,去庫存與廣積糧的戰略並不矛盾,目前出現的高庫存是結構性的,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加以解決,絕不會去抑制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