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搬進新居不忘鄉愁

  • 發佈時間:2016-03-05 08:31:3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慶國蘆曉春

  四間正房,兩間配房,單戶面積140~160平方米,房屋外形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農村特色風貌,屋內則配有水衝式廁所、清潔新型電採暖方式進行供暖,同時達到抗震節能標準……這樣的居住條件,在山區搬遷之前,北京密雲區高嶺鎮界牌峪村的村民想都不敢想。

  自2004年以來,北京市累計投入20.4億元共完成搬遷3.4萬戶、8.4萬人,建成新村180個,1/3的村發展為民俗旅遊專業村,其中15個搬遷新村榮膺“北京最美的鄉村”稱號。搬遷工程不僅使山區農民避開地質災害隱患區,實現了安居,還搬出了新生活、新生態、新産業、新農民,搬出了一個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農村。

  搬遷,讓家園更宜居

  休閒設施、文化廣場、公共廁所、垃圾分類、公交車站等公共設施,成為絕大多數搬遷村的標準配置,部分搬遷村還實現了統一供暖和污水處理,並建起自己的養老院、衛生站、學校等,基本實現了15~20分鐘的公共服務圈。

  2014年,市級基礎設施補助金由4萬元/戶提高到6萬元/戶,得到山區農民的廣泛擁護。搬遷農戶住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許多山區搬遷新村的道路、供水、供電、供暖、污水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村莊道路周邊臟亂差的局面得到根本轉變。

  延慶區北地村一直致力於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文化,他們利用閒舊房屋為60歲以上的老人開辦免費的“頤年餐園”,能同時接待50人就餐。此外,還設置了棋牌室、聊天室等娛樂設施,每月定期為老人們進行三次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密切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免除了老年人就醫難的後顧之憂,成為延慶區首家被評為“敬老文明號”的單位。

  搬遷,讓生態更友好

  富裕起來的農民在轉變生産方式的同時,其衛生習慣、思想觀念等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他們已不再是邋遢、粗俗的代名詞,他們也愛美、也講衛生,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與此同時,通過合併自然村片、集中建新村,十幾年來,北京山區減少自然村543個,節約村莊建設用地6000多畝。伴隨著山區村莊佈局的調整,政府節省了基礎設施投入;人為不利影響減少,促進了生態恢復。

  房山區霞雲嶺鄉石板臺村的村民劉丹告訴記者:“過去,我們這個地方牛羊滿地跑,燒的是柴火,風一刮一層土,你想講衛生也沒條件。現在好了,不僅我們自己愛乾淨、講衛生了,就是走在大街上,看到地上掉個果皮、垃圾袋什麼的,就覺得心裏不舒服。”

  搬遷,讓産業更興盛

  山區搬遷不僅解決了農民的避險安居問題,集約了土地資源,而且很多村還通過山區搬遷變成了民俗旅遊村,依靠山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將農民住房這個生活資料變成了生産資料,既提高了農民收入,又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數。目前,搬遷村中有1/3發展成了民俗旅遊村,有條件的地方還實現了“建一個搬遷村,形成一個美麗的鄉村民俗村,打造出一個鄉村酒店”。

  懷柔區中榆樹店村新建了醫療衛生室、太陽能公共浴室、文化廣場、益民書屋、老年活動中心和文化健身場所。全村現有45戶民俗戶掛牌營業,2014年“十·一”黃金週期間,日接待高峰達1000余人。村民彭冬梅是一位腦癱患者,一直不能幹重體力活,以前靠種地每年收入不過2000元。通過從事民俗遊接待後收入逐年增加,2014年“十·一”黃金週期間,她家經營收入達到了3萬元。

  懷柔區白河北村,2013年正式開始民俗旅遊接待,5~8月份為旅遊接待高峰期,每週平均接待漂流及遊客達5000人次;每週入住、就餐人數達3000人。2013年,這個村戶均純收入超過3萬元,純收入最高的戶達到35萬元。2014年“五·一”期間,該村平均每戶純收入2萬多元,最高的戶有近4萬元。

  據介紹,2014年全市計劃搬遷2951戶6471人,涉及平谷、懷柔、密雲、延慶4個區、16個鄉鎮、32個行政村,其中含16個低收入村,目前已完成啟動工程建設,其中北莊、卜營、紅旗甸等18個村部分搬遷新居主體已完工,部分搬遷農戶實現當年入住。通過摸底排查,比對北京市國土地質災害隱患點臺賬,在充分尊重農村實際的情況下,明確了未來三年的搬遷任務,共涉及搬遷農民1.3萬戶、2.9萬人。2015年計劃搬遷的49個村、4321戶、9050人,目前已進入落實搬遷新村選址等前期工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