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兩會討論,不怕“唇槍舌劍”

  • 發佈時間:2016-03-05 03:31:11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看兩會

  活躍的兩會才得民心,高品質的討論必然會推動良序的公共治理,所以兩會上“尖銳”的公共發言多多益善。

  坦承“中外記者都有一些反映,感覺提出的採訪要求,得到的回應不是那麼多”,希望代表們多接受採訪;被問到軍費預算,説“説了吧,我搶跑;不説吧,你們心塞”;記者説“打開窗圍墻沒了咋想”,答“我以為你要問霧霾呢”;直面“中國的人大監督是不是一個形式”等問題,還表示“我不認為劉源到人大就不能發揮作用了”……昨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大會發言人傅瑩答記者問時妙語連珠、“包袱”迭出,成功圈粉無數。

  很多球迷都喜歡看球星高光時刻或進球瞬間集錦,因為裏面全是“亮點”。而傅瑩的發言全程,儼然也是個爆點頻出的集錦,這估計會苦了不少小編:隨便拎一句出來就能做標題,摘一段都有料,真做標題導語時,難免會犯選擇困難症。幾乎可肯定,那些詼諧回答,傳播度秒殺那種背臺詞式的發言,而公共發言的傳播力,本就是讓民眾終端連上兩會參政議政“WIFI”的密碼。

  但若光有詼諧,那是段子手體質。真正讓昨天傅瑩的發言“攻陷”朋友圈的,是其寓于詼諧之中的“尖銳”:面對很多尖銳的提問,她的回答也很尖銳,這尖銳跟刻薄無關,而更多的是快意捭闔的犀利,及直面問題的意氣。而有力的表述和平和的語氣,也合成了應對“熱點連環問”的化骨綿掌。

  這種尖銳,既植根于主動脫敏和去魅的自覺,亦是對“記者發問是挑戰非‘挑釁’”的理念認同,到頭來,也能為兩會接下來各議程、場合的氛圍起到“暖場”作用。對公眾而言,兩會期間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討論、交鋒甚或對壘,套用流行句式就是,“‘兩會天’參政議政跟火藥味更配哦”。

  活躍的兩會才得民心,無論是國家部委高官跟代表委員,還是發言人與記者之間,高品質的討論也必然會推動良序的公共治理。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敢直言的代表委員會飲譽遐邇,此前廣東省兩會上政協委員陷“搶麥大戰”,能備受好評。

  本質上,從“不發聲”到不回避問題,再到直擊要害的“尖銳”,是政務公開透明位階的提升,它也跟公眾知情權、表達權復蘇的態勢相呼應。可以看到,每逢兩會,會場就成為匯聚民意的輿論場,兩會上的官員、發言人和代表委員們的表現,都會接受輿論打量。而其表達是否“尖銳”、有無民生含量,正是公眾評價議政質地最直接的“硬指標”。

  替民眾鼓呼,為民生立言,要的就是“代言者”敢説尖銳的話、能提有建設性的建言,而非沉默不語。所以在此也希望,生動、開放的互動局面能貫穿于兩會及其他議政場合的始終,也增進公共政治的鮮活度和趣味。

  □佘宗明(媒體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