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資本“潛伏”奧斯卡獲獎影片 “謀獵”全球市場

  • 發佈時間:2016-03-04 07:38: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陳寂 陳文廣 任峰 史競男 閆祥嶺 許曉青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中國影迷為“專業陪跑22年”的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終於捧得“小金人”而暴刷朋友圈時,可能不會注意到,這部讓“小李子”如願以償的本屆奧斯卡大贏家影片《荒野獵人》其實也流淌著中國“血脈”——總部設在廣州的奧飛娛樂有限公司正是《荒野獵人》的聯合出資及發行方之一。

  這不是中國電影産業第一次“驚艷”全球,在剛剛過去的2月份,中國電影票房首次超越北美,躍居全球第一。而這一切仿佛才剛剛開始,中國電影産業還在下著更大一盤棋,瞄準的是更為廣闊的全球市場。不過,高速發展伴生的浮躁和泡沫也警示著中國電影業,補齊短板、練好內功是當務之急。

  中國資本“潛伏”奧斯卡獲獎影片

  北京時間2月29日,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如期舉行。在這個全球矚目的電影頒獎禮上,“小李子”能否“稱帝”奧斯卡的懸念,不僅牽動著全球影迷的心,也讓一家中國企業望眼欲穿。

  早在一年多以前,奧飛娛樂有限公司便“押注”《荒野獵人》“衝奧”。2014年底,奧飛與影片的製作公司、好萊塢新攝政娛樂公司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對後者製作的包括《荒野獵人》在內的3部影片,進行總額不超過6000萬美元的投資。最終,《荒野獵人》奪得本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3個“重量級”獎項,也讓“衝奧”長達22年的“小李子”終於如願捧得“小金人”。

  在奧斯卡獲獎電影的“大蛋糕”中,奧飛將分享其在全球的票房收益。“借助投資這部奧斯卡力作,奧飛在影業市場的地位得以提升,有助於奧飛學習好萊塢的先進理念和運營模式,高起點切入全球電影市場。”奧飛集團公關總監曾蔚彬説。

  越來越多像奧飛這樣的中國文化企業正在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簽訂投資協議、收購創作團隊等方式,進入好萊塢電影製作的核心地帶,熟悉其流程與“玩法”,搶灘全球電影價值鏈頂端。

  今年1月,萬達集團宣佈以不超過35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傳奇影業公司。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萬達打造的電影製作、院線、發行産業鏈,極大地提升萬達在全球電影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

  在萬達之前,還有多家中國文化企業已捷足先登。2015年9月,上海華人文化産業投資基金和好萊塢電影公司華納兄弟在香港聯合成立旗艦影業公司,共同開發、製作華語電影和英語電影,面向全球市場發行。當月,浙江華策影視集團與好萊塢製片與發行公司極光影業簽署協議,在京成立極光聯盟影業,啟動總預算高達3億美元的合拍項目。

  “想直接把我們的電影賣到好萊塢是很難的,但我們的投資可以先走出去。”湖南電廣傳媒投資和經營管理部副總經理熊躍生説。這家湖南企業2015年3月與好萊塢製片商獅門影業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後者今後3年投拍的每一部影片,電廣傳媒均出資25%,電廣傳媒設定單部3000萬美元和每年總額1.25億美元的上限。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慧瑜表示,如果説早年好萊塢強勢進入中國之時,如何“與狼共舞”是國産電影及其管理者的最大挑戰,那麼經過十餘年電影産業化改革,羽翼日漸豐滿的國産電影不僅擁有“與狼共舞”的籌碼——巨大的中國電影消費市場,而且開始“與狼共贏”——變成其電影合夥人。

  2015年,華誼兄弟與美國STX娛樂公司簽署協議,聯合投資、拍攝、發行18部以上影片,並按投資比例享有這些電影全球票房和衍生收入的20%,並同比例擁有影片版權。

  “之前中國公司都拿不到好萊塢影片的版權,只是做代理,收一些行銷的錢,不具有收益分成的能力。”華誼兄弟公關總監張一君説,拿到著作權讓華誼兄弟在北美的子公司真正成為一個好萊塢製作公司。

  立志“探索做新時代的中國迪士尼”的奧飛,還在好萊塢組建了3D動畫電影創作團隊,致力於搭建一套完整的動畫電影的工業體系,最終目的是打造出具有中國元素、獨特的泛娛樂産品和體驗。

  “我們最終的願景是,‘花木蘭’‘熊貓’等這些中國文化內容不是由外國人做出來,而是我們自己做好講給全世界聽。”曾蔚彬説。

  不僅僅滿足於票房世界第一

  包括奧飛在內的中國文化企業的“底氣”源自過去一年國內電影市場井噴式的繁榮發展。201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440億元,同比增長48.7%,全年新增銀幕8035塊,平均每天增長22塊。業內人士預測,中國將最早在2017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似乎提前到來了。記者從國家電影資金辦獲悉,據初步統計,2月全國電影票房為68.7億元,同比增長67.2%,再次刷新中國電影市場月度票房紀錄,並超越北美市場的8.1億美元(約53億元人民幣)躍居世界第一。

  當然,2月中國電影市場有其特殊性。2月中國觀影人次達到驚人的1.92億。據專家分析,2月電影市場檔期效應明顯,“春節檔”和“情人節檔”的票房井噴拉高了全月的票房産出。

  猴年大年初一至初六,中國電影總票房在短短6天內就突破了30億元,同比增長67%,成為“史上最強春節檔”。在大年初七情人節這天,單日票房也高達5.8億元,與去年情人節檔票房相比,增幅高達152%。

  “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增幅很大,創造了諸多新的紀錄,非常驚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藩説,中國電影暴髮式的增長還在繼續,而且會持續較長時間。

  不僅如此,春節檔票房的暴髮式增長給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帶來樂觀影響。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三四線城市的電影市場潛力尚未完全挖掘,中國電影市場還在快速增長的區間裏。

  “今年中國電影市場將繼續呈現投資、消費兩旺的狀態。”劉藩説,電影作為文化創意産業的龍頭産業,對消費者、投資者的吸引力還在增長。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認為,技術驅動下的産業全面更新,是中國電影當下最重要的特點。電影産業會越來越主動擁抱這一趨勢,並在更廣闊的空間延伸産業鏈。

  此外,虛擬現實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意味著新的發展機遇。“中國電影在為以虛擬現實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電影技術變革進行著積極準備。”劉軍説,中國電影産業孕育著新的消費形態、藝術形式和工業技術的革命,這是下一步中國電影産業將發生的深刻轉型。

  這無疑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帶來利好。近年來影院建設的大規模進行,已經直接帶動了建築、裝修、服務等行業的發展,並塑造了眾多的活躍商圈,吸引著城鄉消費人群,對投資、就業産生了較為明顯的拉動作用。電影衍生品的開發、生産、銷售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延伸産業鏈條成為行業共同的目標。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認為,雖然中國經濟面對複雜的轉型過程,但文化消費放量才剛剛開始,包括電影産業在內的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會對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海外市場仍是短板

  在中國電影市場快速增長背後,也存在一些問題。據統計,2015年全年生産電影總數為686部,只有334部影片在院線上映與觀眾見面,而這其中票房未過億元的影片數量佔到上映影片的87%,這意味著絕大多數電影的票房貢獻仍很薄弱。此外,與北美每人平均年觀影人次超過4次相比,中國去年每人平均觀影人次不足1.7次,且電影産業整體發展水準與好萊塢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更令業內人士憂心的是,中國電影市場進口份額將於2017年至2018年進一步放開。面對外國電影“走進來”的衝擊,中國電影人迫切需要“走出去”。

  杭州中聞影視集團副總裁杜華英錶示,當“保護期”結束,國産片會遇到巨大挑戰。如果外國影片“走進來”的同時中國影片“走不出去”,中國電影的市場份額將縮小。

  “對於一些大製作的中國影片來説,單靠國內市場已不足以收回成本,必須向海外拓展市場空間,”瑞格傳播集團執行董事戢二衛認為。

  一直以來,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2015年,國産影片海外銷售收入僅27.7億元,儘管同比增長48.13%,卻僅佔內地國産電影票房的10%。

  當務之急,是補齊海外發行這塊短板。

  華人文化控股集團董事長黎瑞剛表示,中國電影市場整體的繁榮,使海外發行渠道成為未來成熟市場的剛性需求。“我們採用完全市場化的做法,與海外院線和影院進行票房分賬。將首先在海外華人聚居地同步上映國産影片,帶動外國觀眾聚焦中國電影,逐步形成可控的發行網格和渠道,使中國電影的全球範圍同步成為常態。”

  中影股份董事長喇培康説:“多年從事中國電影走出去和對外交流工作,我發現雖然我們有很好的內容,但因為渠道問題制約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步伐。這個平臺的搭建,對於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擴大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的份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外,業內人士還指出,儘管中國電影市場不斷吸引資本涌入,但能夠改善市場格局的投資者仍然不夠。“未來,還需要更加專注電影自身的藝術性,需要更多認真做電影的人。”浙江大學影視動漫研究中心主任盤劍説,從産業發展方向來看,多類型、多角度的電影市場才會健康。

  (記者陳寂、陳文廣、任峰、史競男、閆祥嶺、許曉青綜合報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