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大推手該是誰

  • 發佈時間:2016-03-02 05:36:13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都是典型的資源再配置。由誰來推動、誰來負責?化解過剩産能,誰來認定、誰來執行、誰來監督、誰來評估?在此過程中,政府和企業各自扮演什麼角色、承擔怎樣的作用?如何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本報邀請政府代表、專家和企業家發表真知灼見。

  更好地發揮政府這只手的作用

  □四川省商務廳廳長 謝開華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要避免一種誤解,認為是搞新的“計劃經濟”。恰恰相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引導企業用市場倒逼生産、依據市場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升級。

  過去,正是因為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引發各種結構性矛盾。比如“僵屍企業”,有些地方非要硬撐著給貸款、給補貼,造成資源浪費。為此,要發揮市場活力,政府應及時“退出”,不要過多干預市場行為。

  下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盤大棋,應更好地發揮政府這只手的作用。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推進政府管理機制體制的改革。從階段性任務看,無論是削平市場準入門檻、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還是降低壟斷程度、放鬆行政管制,從減稅降賦到減少對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産要素的供給限制,實際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內容。

  四川地處內陸,開放也是改革。結合四川實際,應積極打造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機制體制,以世界500強為主攻方向,加大高端化産業項目引進,推動自身産業結構升級;在“走出去”方面,推進“製造、服務一體化”走出去,以深入實施“一帶一路”“251”三年行動計劃為牽引,實施國際産能合作“111”工程,推動裝備製造、電子資訊、飲料食品、油氣化工、釩鈦鋼鐵、能源電力、汽車製造等優勢産業,實現全球佈局。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擺在四川面前的一大問題,是企業主體競爭力不強。在這一階段,政府的重要職責就是搭建平臺,為企業服好務。持續舉辦了兩年的市場拓展“三大活動”,就初步探索了“政府推動、企業為主、商會承辦”的市場拓展機制,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逐漸退出,商協會成為活動重要組織者;另一方面,整合十余個省直部門的力量,做好活動策劃、政策引導、服務協調、經驗推廣。甚至通過政府購買,讓企業得到專業化服務,推動企業以最低綜合成本走上市場前臺。去年就有近10萬家企業參與了市場拓展活動,參加企業數高於上年6倍以上。 (本報記者 曾小清 整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創新

  □四川能源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郭勇

  中國遊客到日本大量買馬桶蓋和美國蘋果産品在中國的熱銷,都是同一個道理,品質好、有創新、能滿足消費者的特定需求。從中也能看出供給側改革的迫切,改革得好,巨大的市場空間就出來了。

  經濟學研究供需問題。供給和需求是一體兩面,供給側改革,也要考慮需求側的問題。

  企業能夠做什麼?我認為企業的使命就是以最經濟合理的方式去滿足特定市場的需求。以早餐為例,中國人就喜歡吃豆漿油條、稀飯饅頭,一些年輕群體可能更容易接受西式早餐。通過供給側改革,在提供中式早餐時增加西式早餐,一共這麼多人,但總需求基本還是那麼多。另一方面,你改了之後,以前1元就可以吃飽,現在要10元。這樣的供給側改革肯定是失敗的。

  所以,供給側改革的落腳點還是在需求,要搞清楚消費者特定的需求是什麼,供給和需求錯位的痛點在哪。怎麼找到需求和痛點?必須用創新的方式,供給側改革本質是用創新的方式去滿足市場需求。

  四川能投下屬的川化集團,化肥是産能過剩,如何化解過剩産能?我們將採取綜合療法:一方面讓老樹開新花,把過剩産能搬遷到有需求的地方,馬來西亞每年都要進口化肥,化肥生産要素成本很低,去那裏就地生産、就地銷售,實現産能轉移。另一方面改變自己實現重生,尋找有市場需求、有技術條件能做出來的産品,來改變産品結構。

  供給側改革的主角,當仁不讓是企業。企業決定生産什麼,為誰生産,賣什麼價格。

  那麼政府應該做什麼呢?

  第一,政府要制定政策。在幫助企業降低生産成本、化解産能過剩過程中,必然造成工人下崗、資源閒置等,政府應該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出臺新的補貼政策、新的産業政策來引導,重新佈局經濟結構來解決新問題。

  第二,政府要創造環境。不能一方面喊企業要供給側改革,而一旦失敗就追責,那麼誰還敢去創新?誰還願意去創新?政府要建立鼓勵機制和容錯機制,創新失敗的成本有人負擔,出臺補貼性政策、鼓勵性政策、獎勵性政策,來鼓勵創新。還要健全法律環境,保護智慧財産權。如果企業投入大量資源創新出的産品一面世,就被山寨了,智慧財産權得不到有效保護,也容易導致供給側改革流産。

  第三,政府要做到不越位。以前我這個村都是種蘿蔔的,現在政府説大家都吃馬鈴薯,喊改種馬鈴薯,結果賣不出去,也不負責任。這就是越位。政府應該創造好的環境,企業自然會發現市場機會,會尋找最低成本、最有效益的技術來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兩者積極配合,最終才能實現供給側改革。

  總體來講,企業過去較多地重視了擴大産能,忽略了市場總需求,很少研究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通過供給側改革,解決好供需矛盾,有效防範金融風險,這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健康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本報記者 李欣憶 整理)

  核心問題是化解“資産荒”

  □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志彪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過去,主要問題是市場供給短缺,實質是生産能力短缺即資本短缺。這種“雙短缺”經濟態勢下,供給面臨的核心選擇問題,一是如何擴大儲蓄率從而擴大資本形成能力;二是如何提高生産能力從而擴大供應能力,以此緩解供需矛盾、滿足市場需求。

  2000年以後,我國“雙短缺”特徵逐漸消失,需求過度、供給不足的矛盾基本解決。過去“雙短缺”伴隨的勞動過剩,變成了“雙過剩”——資本過剩、商品過剩,同時伴隨著資産短缺,即“資産荒”。表現為一方面産能嚴重過剩,庫存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資本尋求高盈利出路,追逐有限的優質資産,由此不斷地推高資産的價格,同時伴著杠桿的不斷放大。

  這時,核心問題由過去緩解勞動力過剩,變成緩解産能過剩;由過去緩解兩個“短缺”,變成緩解兩個“過剩”;由商品短缺,變成了“資産短缺”。供給側改革要緩解兩個“過剩”,增加資産供應。如果我們還不斷地追求投資能力擴大、追求GDP規模擴大,就是對發展階段的判斷出了問題,由此必然加大經濟運作的失衡,加劇産能過剩的病情,加劇資産短缺,放大經濟泡沫的風險和其他負效應。

  化解“資産荒”,一方面,通過鼓勵在實體中進行創新,把優質資産通過金融創新源源不斷地供應資本市場;另一方面,要發揮資本市場支援技術創新的特有功能,在資本市場中募集更多的資金支援技術創新,形成良性互動。要緩解融資成本高,降低實體企業的成本。只有降低資産價格,才能降低實體企業的機會成本。降低資産價格,不是用行政命令就可以降下來的,需要增加資産的供應。

  推進供給側改革的策略有哪些?

  第一,徹底改變“雙短缺”經濟中政府考核幹部政績的指揮棒。不能只看著GDP,繼續擴大産能,這樣越搞越過剩。幹部業績考核,要從GDP導向、産量指標轉為化解産能過剩、化解資本過剩,增加資産供應和創新驅動。

  第二,推進國有企業實質性改革。産能過剩大戶一般都是傳統競爭性産業的國有企業,有政府保護,有銀行信貸的支援。加強供給側改革,一個主要的政策發力點就是清除競爭領域的僵屍企業。

  第三,以法制化為導向推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支援實體經濟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沒有功能強大的資本市場,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難以順利完成。

  (本報記者 李欣憶 整理)

  他山之石

  廣東:3年實現“僵屍企業”市場出清

  記者3月1日從廣東省人民政府了解到,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及五個行動計劃,提出集中力量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積極穩妥落實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方案中,去産能是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文件詳細制定了去産能的具體辦法。一是廣東省將建立國有和非國有“僵屍企業”數據庫。到2016年底,全省國有關停企業全部出清;2017年底,全省國有特困企業基本脫困;2018年底,基本實現“僵屍企業”市場出清,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國有經濟結構明顯優化。 據新華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