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清淤、防洪水庫管理三大難題如何解?
- 發佈時間:2016-03-01 06:29:45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聚焦
“我們現在使用的水庫,絕大部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幾十年過去了,這些水庫運作狀況如何?”2月26日,在廣安舉行的全省小型水庫資訊化管理工作會上,成都市水務局總工程師季建的發言,引起會場一陣騷動。
白蟻、淤積、防洪,是水庫管理的三大難點。如今,四川已經投入使用的水庫達8148座,它們不僅是各地城鄉生産生活的主要水源,擔負著江河調蓄的功能,更是當地的防洪重點區域。省水利廳統計,全省近半水庫修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建設用材、設計標準均受限於時代。
在三大難題面前,四川該如何確保水庫安瀾?
□本報記者 王成棟
A
問題:常規手段難除白蟻隱患對策:逐庫清查,分別根治
會議的前一天,與會者前往廣安兩個水庫進行參觀。有人注意到一個細節:兩個水庫的大壩上,樹木被連根拔出,株高超過20釐米的植物也被全部清理。“都是白蟻鬧的。”廣安市水務局局長徐元武説,由於當地氣候適宜白蟻生存,市水務局決定對大壩周邊的植物進行全部清理,“這樣白蟻就不會大規模繁殖。”
白蟻,號稱建築物的“毀滅之王”,主要蛀蝕建築物內部結構,在植物根部會爆發性繁殖。由於其多活動於土石壩體的內部,常規監測手段主要針對壩體表面,則很難掌握其蹤跡。目前,四川境內的21個市州,均出現了白蟻的蹤跡。
白蟻的存在,對水庫大壩的承壓能力、使用壽命來説都是極大的隱患——如果壩體內部被掏空,遇到暴雨或水位猛漲,後果不堪設想。
去年,內江多個水庫挖出白蟻,引起社會關注。“老百姓可不是看熱鬧,他們關注的是水庫是否安全。”內江市東興區水務局總工程師劉軍在會上介紹,全區67座大壩,其中土壩有60座,均有白蟻分佈。到目前,最多的一個水庫挖出了78窩白蟻,最大的蟻窩直徑有1米。
但在現有管理手段下,對白蟻的監測手段很難大規模應用。東興區某水庫管理所所長劉文軍坦言,“要找搞林業的或者搞白蟻防治的專家,他們用專業的手段才得行。”“白蟻的氾濫確實給水庫管理增加了諸多的壓力和不確定性。”省農水局水庫處負責人坦言,如何防治白蟻,是水庫管理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該負責人透露,目前四川正在著手編制相關方案,預計2020年之前對省內水庫白蟻危害情況進行逐一排查,以分別確定防治方案,“由於各地氣候條件不一,防治手段也會各不相同,目前,我們正在匯集專家的意見。”
B
問題:水庫淤積嚴重如何辦對策:從小型水庫入手,年內啟動水庫清淤試點
除了白蟻,另一個困惑也讓業內人士擔憂:經過“5·12”和“4·20”兩次地震,四川的地表破碎度較高,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岷江上游,僅阿壩州水土流失面積就達1.2萬平方公里。“我去過一個水庫,設計庫容123萬立方米,現在最多只有90萬立方米,其他的都淤積了。”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舉例,在庫容喪失四分之一後,水庫的防洪灌溉作用都有所減弱,“以前灌溉5萬畝地,現在只能覆蓋3萬多畝。”
上述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透露,去年我省曾組織專家對全省各類水庫淤積狀況進行摸底,得出的結論是“很不樂觀”。但對於淤積,以現有的水庫管理體制,水庫直接管理單位很難做出針對性反應:技術力量不足、資金缺口大、清淤時水資源如何調配等,都非單一的機構所能協調——尤其對全省7500座小型水庫(庫容低於1000萬立方米)而言,更是如此。
“年內,我們將會啟動水庫清淤試點。”省農水局局長王華表示,由於水庫清淤成本高、技術難度大且波及範圍廣,對於清淤,省水利廳、省農水局一直十分謹慎,“最好能夠從小型水庫開始試點,尋找出可以借鑒的模式。”據了解,省水利廳已經將水庫清淤方案報送省委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預計近期將會正式公佈。
“四川有8000多座水庫,這將是一個漫長複雜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本上還是要減少泥沙入庫量,根子還是在改善生態上。”不過,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提醒,清淤只是被動策略,如要治標還是要從保持水土入手。
C
問題:
防洪應急多靠人工
對策:智慧化系統實現水庫實時監測
在防洪層面,傳統的管理模式弊端更為明顯。省農水局水庫處副處長李周順舉例,受兩次地震影響,不少水庫周邊或多或少存在山體位移、山洪災害隱患點,“大一點的水庫沿岸都有十幾個隱患點,每個點都要安排專人監測,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在汛期,情況更為緊急。由於無法掌握水庫的動態資訊,各地的水庫管理機構在汛期只能加大人工投入力度。以岳池縣為例,每到汛期,岳池縣響水灘水庫的管理人員就自覺加班——該水庫距離縣城只有10余公里,卻比縣城高出30米,一旦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但省農水局水庫處負責人認為,“最要緊的是大範圍實現動態化管理,讓我們能夠掌握每一個水庫的‘病情’,才能對症下藥。”換言之,唯有運用現代科技實現對水庫的資訊化管理,才能將問題逐一解決。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同時監測天氣走勢、災害隱患點、水位變化、水的濁度等多個指標?
我省早已開始思考。2011年起,省水利廳開始與研發單位合作,進行水庫預警系統手機軟體、電子報汛系統的研發,系統上線後,在自貢、南充、達州、巴中和眉山五市的1500座水庫開展試點應用。在本次會議上,省水利廳明確表示,要在前期試點基礎上,在全川進行推廣應用,給水庫裝上“電子眼”。
在會議現場,技術人員介紹,這個系統可以動態播報水位變化,為水庫調度提供參考……
這個系統是否具備可操作性?在南充市水務局工作人員的手機上,記者看到,只需將APP點開,近期全市水庫的所有資訊,包括庫區水源濁度、隱患點位移變化、水位情況、大壩情況等皆盡收眼底。無形中,原本需耗費十幾個人工的工作,一套系統即可解決。
前述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1年底試點五市境內實現動態化監測和資訊化管理後,在有效提升水庫險情應急處置能力的同時,水庫管理的人力成本減少一半以上。
省水利廳明確,2020年以前,全省庫容超過20萬立方米以上或防洪任務突出的5000座小型水庫,必須進行資訊化管理和動態監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