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15年堅守,為了這片蔚藍

  • 發佈時間:2016-03-01 05:59:3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自然》雜誌日前發表全球海洋實時觀測研究綜述文章,我國在國際海洋監測方面作出的貢獻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日前,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線上發表了由18個國家的27位作者共同署名的綜述文章《全球Argo海洋觀測15年》,全面回顧了國際Argo計劃實施15年來取得的卓越成果,並展望了未來Argo海洋觀測及其資料應用研究的廣闊前景。這27位作者中包括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許建平。目前,他擔任國際Argo指導組成員和中國Argo計劃首席科學家。

  Argo是“實時地轉海洋學觀測陣”的英文縮寫。如同陸地氣象站組成的天氣預報觀測網一樣,“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中的每一個大洋探測浮標相當於一個探空氣球,在全球大洋上廣泛分佈著數千個探測浮標,共同組成了一個覆蓋全球的實時海洋觀測系統,即全球Argo海洋觀測網。

  在過去15年中,國際Argo計劃通過世界上30多個成員國的共同合作,建立起一個由3000個衛星跟蹤的自動探測浮標(簡稱“Argo剖面浮標”)組成的全球Argo海洋觀測網,廣泛收集全球無冰覆蓋的深海大洋上從海面到2000米深層的海水溫度和鹽度資料,並免費提供給世界各國科學家研究和應用。無條件開放的Argo數據極大地激發了各國科學家探索和研究海洋內部狀態的熱情,深入了解海洋是如何影響全球氣候以及改進天氣預報,發展海洋模式,提高對天氣、氣候和海洋預測預報準確度的熱情,並在海洋、氣象、漁業、交通等眾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業務化應用中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性成果。

  目前,隨著剖面浮標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國際Argo計劃正在從全球無冰覆蓋的大洋向著兩極季節性冰區、深海、邊緣海和西邊界流海域以及生物地球化學等領域拓展,並將最終建成一個至少由4000個Argo剖面浮標組成的覆蓋水域更深厚、涉及領域更寬廣、觀測時域更長遠的真正意義上的全球Argo海洋觀測網。Argo計劃不僅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基石,更是國際科學合作的典範。

  “我國是第九個加入國際Argo計劃的國家,也是9個有能力向全球Argo資料中心實時上傳觀測資料的國家之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是我國最早從事Argo觀測及其應用研究的機構。”許建平介紹,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累計布放了350多個Argo剖面浮標,目前仍有170多個在海上正常工作。我國在30多個有能力布放浮標的國家中位列第五。15年的堅守不僅為我國在大型國際海洋合作調查研究計劃中佔得一席之地,也為中國科學家贏得了同步共用全球Argo海洋觀測資料的難得機遇。

  1998年以來,近40個國家的科學家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與Argo有關的研究論文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已超過2300篇;自2010年以後,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都在200篇以上,到2015年底達到了370篇。其中,中國累計發表310篇,僅次於美國的680篇,在全球排名第二,充分表明瞭中國對國際Argo計劃及其全球Argo海洋觀測所作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許建平認為,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國産北斗剖面浮標得到國際Argo組織認可並開始用於全球Argo海洋觀測網建設,我國應不失時機地發起並組織建設覆蓋“海上絲綢之路”的區域海洋觀測網與保障服務系統,幫助沿線國家參與布放浮標及維護區域海洋觀測網,共用浮標觀測資料及相關數據産品,發佈覆蓋“海上絲綢之路”區域的海洋環境預報産品,為沿線各國海洋資源開發、海事安全、海洋運輸、海洋漁業管理和業務化預測預報,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提供更多的海上公共服務産品,使“海上絲綢之路”區域Argo海洋觀測網成為全球Argo海洋觀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本報記者 杜 銘 通訊員 孫朝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