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2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風速變小 霧霾治理雪上加霜

  • 發佈時間:2016-03-01 00:31:0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北京將打造城市通風廊道治霾的消息引發熱議。據媒體報道,北京將建設從北向南的“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讓郊區的冷空氣帶更暢通地流動到市區,並把市區的熱空氣“換”走,以“增加城市的空氣流動性”。

  在即將過去的這個冬季,北京市民備受霧霾之苦。供暖季開始後,霧霾頻發,從京津冀地區一度還擴大到東北、漢中和川渝等地區;儘管供暖進行了“煤改氣”“煤改電”,但瀋陽等地的空氣污染“爆表”,霧霾指數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想要重獲藍天,似乎只能“等風來”。

  為風開闢專門的“綠色通道”是否是消滅霧霾的最快最佳方案?如何才能保證“北京藍”儘快常態化?

  ——數據——

  風確實小了、小風日數多了

  在環保部主辦的“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應對學術交流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祥德説,通過對近50年的歷史資料分析表明,1961年以來,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等“三區十群”大氣環境容量呈下降的變化趨勢,冬季冷空氣次數偏少、強度偏弱,同時城市化發展也使地面風速減小,與重污染密切相關的靜穩天氣日數呈上升趨勢。近十年污染等排放加劇,冬季我國東部地區相對大範圍霧霾日頻發的狀態,已蔓延到春、秋、夏季節,以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

  “超強厄爾尼諾帶來了不利氣象條件。”徐祥德説,2015年11月至12月,京津冀等地平均風速小、小風日數多,平均風速為1.8米/秒,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五小;小風日數有44天,為歷史同期第四多。特別是北京,平均風速1.7米/秒,為歷史同期第一小;小風日數47天,為歷史同期第一多。京津冀地區相對濕度73.1%,為歷史同期第一大;北京相對濕度70.1%,同樣為歷史同期第一大。

  地域特徵加劇污染物集聚

  徐祥德説,環首都地區特殊的地域特徵加劇了大氣污染物的集聚。京津冀地區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大地形的東側,尤其環首都地區太行山、燕山形成向南開口的“弧狀山脈”地形,容易在背風城市以及平原交界處構成氣流停滯的“弱風區”。

  從氣象和環境數據看,風小、小風日數多等與我國霧霾程度重、持續時間長“挂上了鉤”。特別是北京,據環保部公佈的數據,去年11月15日到12月31日,北京PM2.5濃度同比上升75.9%;儘管兩次拉響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在去年最後短短兩個月中,北京共發生了8次重污染過程,長達22天。

  ——分析——

  治理霧霾,減少污染排放才是根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説,在北京市核心地區,如故宮周邊地區有限高要求,成為“洼地”,而四週卻都建起了高樓,阻擋了近地風的流動。此外,“從東西看,北京有幾條主幹道;但從南北看,是二環、三環、四環的環路,環路邊上都是高樓,降低了大氣的流動性。”

  樓高了、風小了,是否應該用大規模打通城市通風廊道等人為手段來“增風”?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去年進入供暖季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連續出現5次重污染過程,影響範圍大、持續時間長、污染程度重。除受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外,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力度不夠、針對性不強也是重要原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研究員均表示,我國霧霾頻發,主要還是排放的污染物總量超過了大氣環境容量,污染排放是內因,氣像是外因。

  “排污企業、單位和個人嚴格按照環境標準和環評要求等排污,才是治霾根本,削減污染負荷、改善環境容量和突出‘微創型’治理才有助於治本。”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強博士認為,我國正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變化很快。“而且建設城市通風廊道規劃是按照當前現狀和城市發展來制定的,但是北京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城市肌理變化,特別是北京周邊區域的城市結構的改變,無法充滿信心地確認通風廊道規劃能夠支撐未來10年或20年後的北京城,並實現藍天。其中的不確定性十分顯著。”

  徐祥德公佈的數據也驗證了這點。據統計,2015年除唐山外,河北省11個地市的大氣污染氣象條件與2014年持平或略差,但11個地市的PM2.5年均濃度都出現了4.5%—29.6%的下降。

  ——建議——

  更科學地實施紅色預警以及應急措施

  為應對霧霾,去年京津冀地區多次啟動紅色、黃色等級別的預警。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程水源説,儘管大家對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應急措施效果有疑慮,但通過重污染預警應急措施污染物減排核算方法,去年第一次紅色預警減排措施實施後,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PM2.5、PM10、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5種污染物,北京市減排比例為14—31%,天津市、河北省減排比例分別為8—20%、14—27%;第二次紅色預警減排措施實施後5種污染物減排比例,北京、天津、河北分別是14—31%、7—24%和20—29%。

  程水源説,重污染預警應急措施效果評估結果顯示,在北京第一次紅色預警應急措施實施後,北京市PM2.5濃度下降比例為0.8%—21.9%,平均下降17.1%左右;第二次後,北京市PM2.5濃度平均下降比例為20—25%,明顯好于第一次紅色預警。

  “第二次紅色預警減排更加有效,主要原因是預警時間提前、措施針對性強和區域聯動。”賀克斌説,儘管去年冬天霧霾頻發,但污染最高值與前幾年相比,還是有一定幅度的下降。雖然公眾從肉眼看感覺不到,但環境數據説明,實施的系列污染源減排努力已收到了成效。

  完善區域空氣品質調控技術系統

  賀克斌説,通過對污染物輸送進行分析,發現有5條主要污染物輸送路徑影響北京。京津冀北部對本地污染的貢獻64%,其他區域貢獻均不超過10%;京津冀中部對本地污染的貢獻53%,另外還明顯受到北部的傳輸影響;而京津冀南部對本地污染的貢獻只有45%,受中部和山東的影響明顯。也就是説,京津冀區域污染以自身貢獻為主,外來傳輸佔30%左右。硫酸鹽和硝酸鹽的外來傳輸貢獻較高,在50%左右;銨鹽和一次顆粒物的外來傳輸貢獻佔20%左右。在所有外來貢獻中,山東對京津冀區域的貢獻最高。

  就北京而言,柴發合説,在20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中,北京本地貢獻在65—70%左右,外來貢獻在30—35%左右,其中廊坊、唐山、保定、天津對北京污染的貢獻較大,加和佔到外來貢獻的55%。

  大氣污染是區域性的,數據説明各城市彼此影響。因此,賀克斌表示,京津冀地區構建了從排放清單、大氣監測、品質模擬、控制措施、費效分析到管理決策全鏈條的區域空氣品質調控技術系統,並獲得了較好的發展與應用。未來,還要繼續加強和完善排放清單、管理決策等區域空氣品質調控技術系統。

  ■延伸閱讀

  北京一級通風廊道在哪兒?

  北京市規劃委負責人日前表示,目前正在完善北京中心城區的通風廊道系統。通過減少對風的阻擋,提升城市整體空氣流通性,加速污染物的擴散。

  廊道1 改善西北部通風環境,覆蓋北京植物園—昆明湖—昆玉河—玉淵潭。

  廊道2 改善西部通風環境,覆蓋植物園—西五環及兩側綠化帶。

  廊道3 改善中心城區沿中軸線地區的通風環境,覆蓋太平郊野公園—東小口森林公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中軸線—後海—北海—中南海—天壇公園—龍潭湖公園—京滬高速及兩側綠化帶。

  廊道4 改善中心城區東部CBD地區的通風環境,覆蓋清河郊野公園—朝來森林公園—太陽宮公園—朝陽公園—東北五環—京滬高速及兩側綠化帶。

  廊道5 改善中心城區東部地區通風環境,覆蓋京密高速—東五環及兩側綠化帶。

  這五條通風廊道寬度都在500米以上。

  近年來,上海、杭州、武漢、南京等多個城市,都紛紛將城市風道規劃作為治理大氣污染的手段之一。比如説南京,在前兩年就通過了一項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首次提出打造“清潔空氣廊道”,在江南、江北規劃3條生態通風走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