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2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中國經濟評價體系亟待創新

  • 發佈時間:2016-02-27 09:57:2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衡量、評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指標體系,應當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幾個重要維度:市場活力、創新驅動、結構優化、兩化融合(網際網路+)、民生改善、可持續發展

  2016年開年不久,國內股市、匯市均出現了十分罕見的巨幅波動,金融市場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加之經濟增速放緩、産能過剩嚴重、債務沉疴難除、庫存居高不下、通縮持續加劇、資本外逃初顯、企業盈利下滑,國際國內對新一年裏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擔憂充斥市井坊間。國際輿論更是不斷推波助瀾,各種聳人聽聞的“中國崩潰”言論老調重彈、此起彼伏,似乎中國這艘巨輪就要擱淺,中國這個巨無霸的日子很難過下去了。除了戴“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經濟之外,究竟什麼才是認識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正確方式?究竟應該從哪些維度著眼來觀察和評價中國經濟的真實表現?這實在是一個複雜而又十分重要的問題。

  在即將召開的“兩會”上,中國政府對於今年年度增長目標的預判又將浮出水面。不出意外,預期值相比去年肯定是要下一個小的臺階,最終確定為6.5%-7%這樣一個窄幅區間將是大概率事件。筆者以為,僅僅盯住這樣一個目標是不全面的。

  事實上,中央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已經很明朗。去年年底,中央正式確立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作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指揮棒,意圖徹底拋棄固守多年、單純追求一個僵化的GDP規模與速度的觀念。那麼,如何在新的理念的指引下,構建一套全新的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健康程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如何進一步創新分析經濟運作和經濟形勢的指標體系?問題導向的研究思路有助於我們尋找到可信的答案。

  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説,除去經濟增速的趨勢性回落之外,還有很多必須優先著手解決的緊迫性問題,如重要的經濟結構失衡長期存在,市場活力不足、政府市場邊界模糊,創新能力不足、有助於創新産生的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産業升級艱難而緩慢,民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獲得感不強,大量能源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系統的破壞造成環境污染和貧困加劇的惡性迴圈,這些問題既有供給側,也有需求側。

  為此,客觀上需要一個更加貼近中國國情的評價指標體系,來科學評判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既要包括傳統的GDP、失業率、CPI等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還要包括衡量産業升級、可持續發展的各類指標,更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其中,以便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細緻可量化。這既是對傳統發展理念的理論糾偏,也是反映時代變革的最新要求、創新和完善經濟形勢和經濟運作的評價體系,還是推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實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和國際接軌的重要制度安排,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根據最近幾年的持續跟蹤和研究,筆者認為,衡量、評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指標體系,應當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幾個重要維度:市場活力、創新驅動、結構優化、兩化融合(網際網路+)、民生改善、可持續發展。市場活力指標,主要反映政府與市場關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升級;創新驅動指標,主要反映國家創新體系、創新機制、創新活力的升級程度;結構優化指標,主要反映內需潛力的提升及供給側能力的改善;兩化融合指標,主要反映工業化和資訊化的融合,以及網際網路+的廣度與深度;民生改善指標,主要反映就業潛力釋放、居民收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持續發展指標,主要反映資源與環境的狀態,人類活動對自然的負面影響,實現人類對自然正影響的可持續治理,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持續嚮往,等等。總之,欲全面把握中國經濟的全貌,需要從多個維度加以深入觀察。

  若能構建這樣一個指標體系並使之應用於國家治理,對中國經濟發展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顯然有助於各級政府、企業和民眾正確認識、積極適應和科學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有利於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全新發展理念,為中國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決策依據,為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和戰略規劃提供決策支援,為區域、行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健全績效考核制度提供幫助,從而最終有助於推動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按照上述研究框架,經過筆者的初步測算和分析,中國經濟的現狀並不全是一團漆黑,未來更不是暗無天日。中國正穩步走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康莊大道上,經濟運作中的亮點和積極變化不一而足。

  概括而言,近年來,中國經濟在市場活力激發、結構優化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明顯的進步,明顯的短板在於創新能力不足、現有的發展方式對生態環境破壞程度較大,未來需要在這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促進經濟升級。同時,進一步增強市場活力還需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等方面雖然在不斷提高,但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也需要不斷提升。此外,中國可持續發展狀況穩步得到改善,在社會福利方面也有長足進展,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仍有較大短板,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的負面影響依然較大,可持續治理領域尚面臨許多難啃的骨頭,中國經濟發展正在遭遇結構調整的陣痛。

  為此,對於處於轉型升級關鍵期的中國,應追求高品質、去水分、有效益的經濟增長,追求暖人心、惠民生、補短板的經濟增長,追求綠色化、低碳+、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而非一味地追求早已不切實際的高速、粗放、低效的經濟增長。

  由此所引申出來的政策含義是:堅持市場化的基本取向,加快釋放各項改革紅利;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仍需重視需求側管理,為防止經濟失速滑出合理區間,有必要保持一定強度的逆週期刺激力度,以不斷激發內需的巨大潛力。

  就中長期來看,還需要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加快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區域、産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發展新空間,逐步形成內生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提質增效,推動經濟發展惠及廣大人民,增強普通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對體量巨大的中國經濟,需要多維度、新視角予以觀察和分析,以偏概全、先入為主很難得出全面、客觀和正確的結論。相信在五大理念的引領下,經過鳳凰涅槃,中國經濟仍將迎來光明燦爛的未來。(王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