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出海”頻現智慧財産權糾紛 中國企業如何“掃障”?

  • 發佈時間:2016-02-26 17:4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長沙2月26日電 題:“出海”頻現智慧財産權糾紛中國企業如何“掃障”?

  中新社記者傅煜

  “這場官司歷時10年,我們最終雖艱難取勝,卻眼睜睜失去了期間在歐洲的大好市場機遇。”對於20多年前的這樁往事,湖南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株硬)科技部部長徐濤至今仍深感痛惜。

  作為國內最大的硬質合金生産、科研和出口基地,當時,徐濤所在企業重金從瑞典某世界硬質合金巨頭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和工藝技術生産的産品銷往歐洲後,由於智慧財産權界定不清,被對方以侵權為由告上法庭。

  “那場官司讓我們意識到,只有創造自己的智慧財産權,才有機會闖入國際市場。”26日,代表企業捧回2015年湖南專利獎一等獎的徐濤對中新社記者説。

  隨著“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國企業面臨的智慧財産權風險也越來越高。株硬的經歷並非個例。

  公開報道稱,截至2014年,中國連續13年因為智慧財産權侵權成為遭受美國“337調查”最多的國家。近一年來,因遭專利訴訟或侵權投訴,接連發生了中國手機廠商一加、小米西出印度受阻,中國常州某獨輪滑板企業在美國舉行的2016國際消費電子展上被沒收展品等熱點事件。

  當智慧財産權糾紛屢成“出海”絆腳石,中國企業應如何“掃障”?

  徐濤介紹,當年買不到國外核心技術,株硬就通過自主創新,逐步實現從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為我所用”向“以我為主”自主創新轉變。近5年來,該企業有12項科研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或先進水準,專利申請量從449項增至1061項,專利轉化實施率超過90%。

  20年後,株硬與國外又一強勢企業、以色列某公司遭遇了一場智慧財産權官司。“但這一次,我們笑到了最後,成功規避了競爭對手的技術壁壘,‘打’出全球市場通行證。”徐濤説。

  在裝備製造業領域,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龍頭企業也用實踐證明,中國企業若想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就必須重視智慧財産權戰略,提升智慧財産權保護能力。

  記者梳理髮現,通過並購捷徑進行海外專利佈局的同時,中聯重科十分注重保護自身智慧財産權。它曾在長達4年時間裏,通過法律手段在阿根廷、敘利亞等6國成功維權,奪回10件被國外企業搶注的中聯重科商標。

  提前對“出海”經濟法律風險進行全面分析和研判,是三一集團法務總監曹麗霞所在部門的主要職責之一。“不同於以往集中在勞資人事、債務糾紛,如今企業更多面臨的是智慧財産權侵權等方面的法律風險。”

  由於未雨綢繆,三一重工在海外維權中一路高歌。繼在英國贏得“中國智慧財産權國際勝訴第一案”後,該企業又于去年先後在美國和紐西蘭打贏侵犯專利權和商標官司。

  湖南省智慧財産權局局長肖祥清指出,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加速實施,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遭遇的智慧財産權國際糾紛會越來越多。對此,中國最新出臺的《國務院關於新形勢下加快智慧財産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加強重點産業智慧財産權海外佈局規劃、拓展海外智慧財産權佈局渠道,提升智慧財産權對外合作水準等。

  “智慧財産權保護需政企聯動。”香港經濟學者梁海明曾公開表示,中國政府可考慮在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商標領域的合作備忘錄,設立對智慧財産權、商標保護不力的國家黑名單等方面“發力”。

  湖南省高院民三庭副庭長陳小珍建議,企業自身尤其要注意“走出去”時的專利侵權和合同風險,要侵權、維權“兩手抓”;要組建一個更為成熟和職業化的專利開發、管理和防禦業務國際團隊;要重視爭議解決的風險管理問題等。(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