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蘇州燈彩,非遺傳承待出新

  • 發佈時間:2016-02-24 08:31:07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剛剛過去的元宵節,蘇州燈彩唯一的非遺傳承人汪筱文和往年一樣忙碌。節日當天,他來到護城河畔的古胥門,帶著30多名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一起製作傳統蘇燈。而節前幾天,他和女兒汪麗秋每天晚上都在斜塘老街現場製作、售賣傳統手工兔子燈。不少人慕名而來,150盞兔子燈被一搶而空,晚來的願意加價但依然“一燈難求”。

  汪筱文做的手工兔子燈80元一盞,價格並不便宜。畢竟,現在只要在網上點點滑鼠,十幾塊錢就能買到一盞會閃眼睛、會唱歌的塑膠兔子燈,還能送貨到府。但汪筱文卻説,80元其實也只賺吆喝不賺錢。

  “蘇燈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即便是一盞簡單的兔子燈,製作過程也包括紙扎、糊裱、剪紙、繪畫、裝飾等好幾道工序,扎制過程需要3小時左右,再熟練的手藝人一天最多也就完成4盞。”他解釋説,他們父女倆很早就開始準備,在家裏做好半成品再帶去現場完成糊裱等最後幾道工序,“不然現場來不及做”。

  被稱為“蘇燈”的蘇州燈彩,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尤其是以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為原型製作的“亭臺樓閣燈”最為著名。今年的元宵節,各種花燈閃亮登場,吸引了不少眼球,但要買一盞純正的手工蘇式花燈卻不容易,必須靠“搶”。

  傳統蘇式花燈真的火成這樣?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燈彩行業有幾句老話,‘三春靠一冬’‘五黃六月七死八活’,説的就是燈彩銷售季節性太強,農曆八月以後才陸續有訂單,一旦過了元宵便很少有人問津。做好的燈賣不出去,只能自娛自樂。”汪筱文感慨道,在很多人眼裏花燈就是兒童玩具,品質如何、是否精緻並不是重點考慮的因素。因此,外地用機器和廉價材料生産的便宜燈彩大舉“入侵”,搶佔了原本就不大的市場。

  市場被擠佔,蘇燈手藝人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對他們而言,除了散賣蘇燈,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於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以及相關的旅遊活動。但這幾年,出於群眾人身安全等考慮,許多地方燈會都停辦了,這對蘇燈手藝人的影響非常大。

  汪麗秋告訴記者,連續舉辦十多年、位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蘇州古胥門元宵燈會”,今年因古胥門城墻出現險情也停辦了,“前兩天我還接到通知,一個大型的彩船巡遊項目可能要取消,今年的生意更難做了。”

  “燈彩本就是個辛苦行當,業務下滑,現在更沒人願意幹了。”作為蘇州市燈彩行業藝術研究會會長,72歲的汪筱文18歲起就在蘇州民間工藝廠學習製作燈彩,他早年帶過的幾個徒弟大都已過不惑之年。“現在蘇州真正從事燈彩行業的不足50個人,最近20年我一個徒弟也沒收到,整個燈彩行業已經沒有40歲以下的年輕人。”

  一方面是市民遍尋兔子燈而不得,一方面是燈彩手藝人只賺吆喝不賺錢被迫轉行,這説明花燈也需“供給側”改革了。蘇州市非遺辦首席顧問龔平説,真正的保護是生産性保護,要延長燈彩的生命線、讓花燈走向市民,必須不斷推陳出新。如何開發年輕消費者喜愛的花燈,如何做活民俗節慶活動,挖掘花燈的附加值仍需思考。

  這方面,發展迅猛的台灣燈彩是一個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台灣不僅定期舉辦大型燈會,而且更注重創新。比如前兩年在蘇州舉行的蘇檯燈會上,台灣燈藝師製作的蛟龍燈,光線路就有700多條之多,需要數十位燈彩藝人和電子工程師合作。

  除了産品的創新,更為重要的是,蘇式花燈這樣的傳統手工藝要有持久的生命力,還需要在市場上形成品牌影響力。有些城市重金打造元宵燈會品牌,為燈彩藝人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例如,今年是南京秦淮燈會恢復舉辦30週年,也是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10週年,元宵節當天就吸引了35萬遊客觀燈賞景。

  據了解,秦淮綵燈每年都能賣出十幾萬盞,有的花燈能夠賣到上萬元。秦淮燈彩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表示,南京打造“秦淮燈會”文旅品牌,在花燈的設計和製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有了燈會就有燈市,有了市場自然就會有藝人願意做燈。這樣一個良性迴圈,不僅吸引了大量遊客,而且能讓燈彩花樣不斷翻新,成為南京代表性的旅遊産品。

  本報記者 孟 旭 潘朝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