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會報專利”的老專利人刺痛了誰?

  • 發佈時間:2016-02-23 01:31:0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姑妄之言

  一個申報了20多項專利的“老手”,最近卻陷入了不會申報的迷茫。這是一位老讀者最近在給筆者的信裏表達的困惑。

  66歲的老陳是兗礦集團救護大隊的退休高級工程師。退休之後,他一直在一家民企做技術創新工作。老陳説,十年來,自己在專利資料撰寫、申報方面走過了曲折的路,從一開始花錢請專利事務所代辦到現在自己撰寫相對簡單的專利;從原來不敢回復復評員提出的意見到現在敢於進行答辯意見;從原來一個專利只敢提出一條權利要求到現在提出多個權利要求……事情雖然在向好的方面發展,但在申報了20多項專利之後,老陳發現:即使自己有了一些經驗,但不懂的疑惑也越來越多,更棘手的是他找不到可以請教的老師。

  長期從事煤礦井下惡劣條件環境下發生重大事故時搶險救災的老陳,退休後也關注古墓的挖掘工作,這讓他突然有了“一種古墓發掘、參觀的保護性措施和方法。”他向筆者“討教”,“我的這個想法可以撰寫成專利資料申報專利嗎?”這個困惑讓筆者有些納悶,在我國,政府有智慧財産權主管部門,民間有智慧財産權保護和申報機構,這個問題應該不難解決。

  老陳卻不這麼看,“親身經歷”告訴他:“專利事務所是靠不住的,他們見錢‘下菜’,不會把一些真正核心的東西告訴你;同時,有些專業性很強的專利,他們還寫不到點子上”;“政府主管部門也是靠不住的,剛開始他不了解向哪一個單位申報,直至這兩年才搞清楚;他打了無數電話,有時候卻被當成‘麻煩’,被一句‘我們也不是很清楚’敷衍應付……”

  根據2008年下發的《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智慧財産權部門有職責“組織開展專利的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普及工作,按規定組織制定有關智慧財産權的教育與培訓工作規劃。”筆者長期的基層工作也感受到了從國家到地方在此職責上的努力,但很多時候智慧財産權部門陷入了“發文—培訓—發文—培訓”的單向模式中,哪些企業需要培訓,需要哪些培訓,這些“個性化”的問題缺乏互動。但話又説回來,一個地級市的智慧財産權部門充其量十個左右的編制,面對著成千上萬的企業,他們如何細化和個性化?在市場化條件下這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命題。

  山東某市智慧財産權部門的負責人曾向筆者感嘆,“智慧財産權工作難做,主要是老闆們不重視。”現在看來,這個問題只答對了一半。智慧財産權保護惠及眾生,需要的不僅僅是老闆們的覺醒,更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從意識到能力的創新和轉變,老陳的例子便説明瞭這一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