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醫生在摩洛哥講中國故事

  • 發佈時間:2016-02-21 19:30:57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馬海鄰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在家裏過年,儘管要值班,畢竟能跟家裏人吃幾頓團圓飯。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婦産科主治醫師李會開心之餘,還是有些惆悵,馬年、羊年兩個春節,她是在遙遠的北非國度摩洛哥度過的。為了紀念兩年的援外醫療隊生活,她過年做幾道摩洛哥菜,讓親朋好友嘗嘗,調料配不齊,只能做改良版的。

  在上海醫療隊援助摩洛哥40週年之後,記者尋訪了部分隊員。40年跨越了多個時代,世界格局變化巨大,我國內政外交政策也不斷調整,不變的是“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兩個關鍵詞。

  在摩洛哥首先“紅”起來的,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醫術:針灸。許文穎的論文仲介紹,首批援摩醫療隊一到,有所風聞的當地人就來打聽針灸。兩年間,隊裏僅有的1名針灸醫生完成了5萬人次的門診量。經過口碑傳播和媒體報道,“針灸”成了中國醫療隊的代名詞。

  摩洛哥的醫生分為專科和全科,其中專科醫生的社會地位高,教育背景往往有歐洲留學的經歷,“比較傲”是上海醫生們告訴記者的普遍印象。但孫梅芳主刀的一台手術,摩方一位專科醫生竟主動打了下手。病人的胎兒和胎盤已經游離到腹腔內,孫醫生見過很多子宮破裂的産婦,從沒碰到如此嚴重的。當地專科醫生曾建議讓病人轉院,按照當地法規,只要轉院單一開,途中病人發生任何情況,醫生都沒有責任。但轉院要在山路顛簸4個小時,為了1%的生命的希望,孫醫生決定就地搶救。也許就在那刻,當地專科醫生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幫孫醫生把病人送到手術室,還幫助拿血。手術從半夜23時45分,一直做到次日淩晨4時30分。白天,專科醫生發現病人救活了,高興得不得了。此後,他對中國醫生由衷地表現出尊重,他覺得中國了不起。

  外科副主任醫師郇(音同“環”)金亮,在摩洛哥兩年,成功拿下大小手術1200余例,他的工作量為摩方普外科專科醫生的4倍多。郇這個姓少見,因此郇金亮的名字好搜索。搜到很多國內患者及家屬對郇大夫的評價,都説他耐心、親切、醫術高。

  快十年過去了,郇金亮還是對一名病人感到遺憾。一天下午18時多,正在休息的郇大夫被叫去看一位傷者,小夥子只有17歲,中午12時左右被人捅了一刀,脾臟破裂,此時已經停止呼吸。郇醫生説,當地醫生經驗不足,手術中沒能控制大出血,假如早點叫我就好了。

  沒有辦法去統計,由於中國醫生到來,當地的病人多了多少生存和痊癒的機會。可以統計的是“轉院率”,2007年年末,郇金亮記錄了一筆:“2007年4月至今,凡我經手普外科病人實現零轉院紀錄。”

  零轉院的背後,是醫術的高低,也是觀念的不同。幾乎每位接受採訪的援摩隊員,都講到了轉院之爭。交通不便,病人往往不到熬不過去不來醫院,病情越是危重,當地醫生越是趕緊讓轉到大醫院,這一轉,便是少則幾小時的顛簸折騰,生死難料。剛開始時,兩方的醫生互不理解。郇金亮發現,條件確實有限。比如已經休克的患者,首先麻醉師擔心,因為沒有復蘇室,沒有監護病房,其次護士不願也無經驗護理。於是,他不時到病房巡視,傳授經驗,督促護士完成護理工作。一個月之後,摩方醫護人員心中有底,配合默契起來,工作變得異常順利。

  中國醫療隊帶去的,是“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精神。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精神積澱,每一個行業都有自身的道德標桿,白衣天使視救死扶傷為天職,而不僅是一份工作,更不是“生意”。

  (本報摘編自解放日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