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基因” 護住文脈
- 發佈時間:2016-02-19 05:45:34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猴年春晚有個節目叫《六尺巷》,講述了一個久遠的中國故事,傳遞出中國的傳統價值,引得人們紛紛點讚。
一處文脈,一處白墻黛瓦江南風格的文脈,一處和諧友善古道熱腸的文脈,令安徽桐城再次馳名。這也説明,一座城市只有保留了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才可讀耐看。否則,無論其怎麼“轉基因”——或在大拆大建中拆掉了歷史街區、破壞了文物古跡、割斷了城市文脈,或貪大媚洋甚至成為外國設計師胡思亂想的試驗場,都是沒有生命力的,看得多了,難免味同嚼蠟。
留住“基因”,關鍵是護住文脈。土耳其著名詩人希克梅特曾經説過:“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不會忘記,那就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去年9月,有媒體報道“西班牙馬德里7萬市民反對拆地標”,或許就源自這樣的情結。抗議者表示,該座大廈是當地民眾乃至整個西班牙的“共同記憶”,即使拆除後依原型重建,也會失去歷史價值。隨後,馬德里市市長也斬釘截鐵地否定了拆除計劃。
當然,迷途知返也是難能可貴的。曾經“刀下救平遙”“以死保周莊”的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先生欣喜地發現,江蘇揚州城裏興起一股住宅改建風氣,一些居民建起古式新房子,在自家院子裏栽種花草樹木,堆假山、開池塘、蓋亭子,“老百姓正用自己的雙手恢復老祖宗的詩情畫意,用自己的行動找回城市的記憶”。在塞外青城內蒙古呼和浩特,將軍衙署的命運也見證了文化的回歸。雖然有“一座將軍衙,半部青城史”之説,但清代78位將軍駐防的這個老城池,先是被一條道路隔開了照壁,後又被一座立交橋淩空飛架,再加上附近歌廳酒樓的蠶食擠佔,好端端一處文化肌理壓根兒透不出氣來。近年來,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正在覺醒,政府部門拆除了將軍衙署附近的臨時建築,恢復衙署內的公廨、內宅、通道、花園、馬號、更房,使將軍衙署躍然而出,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標記。
總之,無論古都、名邑,還是聖地、邊關,無論濱城、重鎮,還是商埠、特區,只有歷史文脈這個“基因”在,城市才會成為凝固的詩、立體的畫。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