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醫醫療技術服務價格應更放開

  • 發佈時間:2016-02-19 00:31: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中醫的醫療技術服務收費標準應該進一步放開,在一定範圍內讓醫療機構自主定價,讓中醫醫療市場借助經濟的杠桿來實現自由競爭,讓療效説話,才能極大地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李志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作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副院長、針灸推拿專業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門診特需專家,李志剛具有30年的一線教學、科研和臨床醫療經驗,在針灸推拿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雖然已經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紀,但是李志剛仍然精力充沛,在寒冬臘月,身著休閒運動服的他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辦公室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的專訪。

  讓療效給中醫醫療技術服務定價

  “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定價以來,北京現行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已執行30年未變。雖然近些年來物價在不斷上漲,但是目前醫保體制下的中醫大夫扎一次針灸的費用僅為4元,一名從醫的針灸大夫經歷了多年的專業學習及訓練,學成之後的醫療技術服務價格還不如擦一隻鞋的費用高。”李志剛無奈地表示。

  除此之外,李志剛還吐嘈稱,“目前中醫的技術服務收費最高的是骨折治療,夾板費用為80元,而西醫做一次手術就要1萬元。國內中醫針灸減肥埋線一次幾十元錢,而國外卻高達上千元一次。社會上的養生會所做一次艾灸、按摩或刮痧都需要幾百元,唯獨醫院裏限制醫生扎一次針灸4元,拔一次罐才5元。”

  “這樣低標準的定價沒有讓中醫的價值顯現出來。”李志剛補充道,“由於中醫從業者收入低下,就導致一些‘紅包經濟’、灰色收入、聯合收費以及多收費等亂象的存在。例如有的醫生在扎針灸的同時,再給病人拔罐,這樣費用會高一點,否則成本都不夠。”

  根據現行價格管理體制及有關規定,醫療服務項目規範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衛生部負責制定,具體醫療服務項目的收費標準由各省、市、自治區物價、衛生部門負責制定。

  “由於中醫收入低下,很多從業者紛紛轉行,導致中醫醫生人數日趨下降,這都是殘酷的現實問題,所以相關主管部門要讓中醫醫療技術與服務變得‘值錢’,應該允許醫生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而相應的提高醫療服務價格,借助醫療技術服務價格的放開,來推動醫療服務模式由‘以藥養醫’向‘以技養醫’轉變。”李志剛認為。

  “在提供基礎醫療保障的同時,政府應該將高端醫療交給市場,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發展特色專科和高端醫療服務,以滿足居民個性化差異化的醫療健康需求。”李志剛表示。

  私人診所門檻應進一步降低

  “日前,全國人大法工委對《中醫藥法》草案徵求意見,草案將中醫診所由現行的許可管理改為備案管理,是很大的進步。”李志剛讚許地表示,“政府應該進一步放開私人診所的設立門檻,降低設立成本,大力扶持具有中醫藥特色及專長的醫生開辦私人診所,讓中醫通過市場的供求關係來實現自由競爭,適者生存。”

  據了解,中醫藥法草案第九條規定,“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範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藥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關於《中醫藥法》草案的説明中強調,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診所準入管理制度。考慮到中醫診所主要是醫師坐堂望聞問切,服務簡便,不像西醫醫療機構需要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草案將中醫診所由現行的許可管理改為備案管理。

  “私人診所的門檻放開光靠一部法律是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細化準入細則,確實為私人診所打開一條‘綠色通道’。”李志剛強調,在門檻放開的同時,相關的監管細則也應跟上,加強監管力度,規範診所執業能力。中醫藥監管長期以來存在的‘外行管理’、‘分頭管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李志剛建議,讓社會保險機構介入私人診所的醫療保險,醫生和患者都需要購買醫療保險,一旦出現醫療糾紛,醫生和患者可以通過市場的方式,借助醫療保險尋求解決,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醫患關係緊張的問題。

  “在國外,很多國家對私立診所的監管都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體系,如果出現醫療糾紛,也有保險公司‘兜底’。”李志剛透露。

  科研教學應遵循中醫藥特色

  談到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人才培養是不可回避的話題。據相關數據顯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1世紀初的數十年裏,我國中醫界人數從50萬劇減至27萬,而且真正只開中醫藥方子的大夫已不足3萬人,但同期,西醫界人數卻增長了10多倍,中醫執業醫師人數只是西醫人數的零頭,加大對中醫的人才培養已經刻不容緩。

  “目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以學院培養為主,雖然9年制的學生也有師帶培養,但與傳統意義上的師承教育存在較大的差別。從課程設置、考核標準等方面來看基本是中西醫結合的培養方式。學成之後的3年醫師規範化培訓和2年的專科培訓,也基本以西醫為主,所以就出現學生畢業了也大多不會用中醫給病人看病的情況。”具有30年中醫教學經驗的李志剛無奈地表示,“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中醫的成長之路太長了,而且培養出來的人才‘中不中,西不西’。”

  中醫藥的科研也同樣存在嚴重的“西醫化”問題。李志剛以自身的經歷舉例來説,“我參與的一個關於穴位敏化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5個項目負責人中有3個是西醫學科帶頭人,僅兩人是中醫學者,而且科研成果也通過動物實驗,以西醫的標準來驗證。‘中醫西化’浪費了大量的科研經費。”

  “中醫藥治療中的很多療法和經方都是幾千年來經過大量實踐驗證過的,不需要再用‘老鼠點頭’了。”李志剛無奈地表示。

  針對中醫藥法草案中“鼓勵開展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教育”的規定,李志剛表示,“這一要求容易讓中醫教學摸不著頭腦。中西醫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不能用西醫的尺子來衡量。中醫藥領域的科研和教學應該遵循中醫藥的特色,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中醫人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