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在轉型升級中贏得市場——上海市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探訪

  • 發佈時間:2016-02-18 09:18: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前些年,崇明‘烏小蟹’沒人要,蟹種養殖路越走越窄,多虧了中華絨螯蟹産業技術體系,不僅拯救了崇明蟹種産業,還開啟了崇明清水大閘蟹産業大門,形成了從品種培育到品牌銷售的完整産業鏈,這個體系真是個好東西。”這是記者參觀上海福島水産養殖專業合作社1500畝蟹種基地時,合作社理事長沈亞達的感慨。

  2010年,上海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中華絨螯蟹産業技術體系是其中之一。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有效解決科技推廣“最後一公里”問題

  沈亞達1995年率先在崇明搞起了規模化蟹種養殖,五年時間便虧了100萬元。

  2008年,還是在崇明島上,沈亞達又一次出發,聯合其他14位社員成立專門從事河蟹良種親本培育、生態育苗和良種蟹種生産與推廣的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先後被認定為中國優質河蟹苗種生産基地、上海市優質蟹種生産企業等。沈亞達告訴記者,這一切都因為上海市農委的一塊牌子——種源綜合試驗站。

  “2010年我被選為首席專家之後第一時間就推薦了這個合作社,我看中的除了規模,還有規範,規範是發揮農業科技第一生産力的重要基礎。”中華絨螯蟹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的王成輝教授説。

  因為規範,沈亞達和合作社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無獨有偶,上海越亞農産品種植專業合作社也借助上海市西甜瓜産業技術體系的東風,完成了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到,合作社成立於2005年,主要從事瓜果生産銷售,在市區還設了兩個銷售點。2010年合作社納入上海市西甜瓜産業技術體系之後,合作社才有了固定的基地,緊接著建起了工廠化育苗大棚,2013年育苗300多萬株,2014年達到400萬株。

  “合作社再大,沒有特殊資源就不具備優勢,合作社被納入西甜瓜産業技術體系下的技術示範點,成了上海首家西甜瓜工廠化育苗基地,這才是優勢,有了這個優勢,合作社才有可能不斷升級。”合作社理事長應明富道出了心裏話。

  上海的産業技術體系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是創新團隊、綜合試驗站、技術示範點,而綜合試驗站和技術示範點的重要責任是科技成果的應用和實用技術的推廣。

  “就是這一站一點,在創新團隊的指導下,有效解決了科技成果應用和技術推廣最後一公里、最後一道坎的問題,也正是因為這一站一點,創新團隊的攻關目標就不會偏離産業鏈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技術,資源和科技力量的整合也就能得到自上而下的支援。”上海市農委科技處副處長田吉林説。

  田吉林的話,包含了上海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組織管理、運作模式、團隊建設等機制方面的大量資訊。

  記者了解到,2010年啟動實施的第一批水稻、綠葉菜、西甜瓜、中華絨螯蟹四個産業技術體系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由首席專家組建創新團隊,團隊提出五年目標並負責科技攻關指導,綜合試驗站負責技術示範培訓,示範點負責成果轉化應用。體系資金來源於支農資金,不新增財政支出。考核分體系內外兩種機制,第三方協調委員會對首席專家和體系目標進行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和每五年綜合考核,各體系內部首席專家對專業組組長、綜合試驗站站長進行考核,綜合試驗站站長對相關技術示範點進行考核。市農科院、海洋大學、市農技中心、市動物疫病控制中心等作為體系依託單位。

  記者發現,不破而立積聚産業技術力量和資源,並通過技術示範點這個層級,彌補了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最後一公里、最後一道坎的缺憾,是上海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的智慧所在。

  那麼,不破而立的頂層設計,是否真的能有效解決最後一公里、最後一道坎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范紅偉是西甜瓜産業技術體系的首席專家,對於這個問題,他從上海這些年西甜瓜産業發展角度作了分析。

  他説,體系的服務對像是西甜瓜全産業,目標是産業從優質種源到品牌銷售的全盤技術突破,落腳點只能是生産行銷過程。

  因此,制定目標時不得不強調系統化的問題,以往立項不夠系統、環節創新對産業發展貢獻不大的弊端自然少了,薄弱環節、短板才有機會增強、補長。

  上海市農委副主任殷歐對都市農業大發展過程中科技與産業脫節問題的認識,他對科技在上海整建制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用入木三分來形容實不為過。

  “上海現代農業的追求,一定是通過提高産出率、勞動生産率、效益實現農業附加值,因此,科技的落腳點必定是産業的全過程,通過優化體系的整體作用和協調作用,打通重點環節的關鍵技術瓶頸。五年下來,體系的效果還是不錯的,2013年增加了生豬、果業、蝦類3個産業技術體系,不久産業技術體系將擴大到10個,這是很好的證明。”殷歐説。

  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護航上海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是上海城鄉一體化的核心,上海明確了抓“三大農業”的産業化發展思路,通過突破綠色農業、品牌農業、智慧農業,趕上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水準。上海農民的職業化則始終以荷蘭、日本、南韓、中國台灣為榜樣,目標直指2020年家庭農場主的平均收入趕上日本農場主水準。上海的農業,上海的農民,不是面向大陸,而是面向大海。

  面向大海的上海農業,肩負大都市農産品供給生態保障的使命,唯有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産業功能、生態功能和服務功能,因此,傳承是基礎,構建問題導向的創新機制是出路,被譽為“上海模式”的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是否能為此保駕護航?

  去年楊淩農高會,記者在琳瑯滿目的高新技術展中發現,上海展團七大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別出心裁,又別具一格。

  “我們試圖以這樣的方式傳遞農業科技創新的上海理念,五年成果證明,體系創新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最大動力。”上海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豐東升説。

  記者通過豐東升了解到,四大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結出的不僅僅是優質産品的果,還結出了良種良法配套、機械化、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和品牌化生産等技術整合應用成果。

  培育優質高産水稻新品種9個,其中“浦優22”“早豐優69”等新品種畝産超過了800公斤,稻田農藥用量比體系實施前減少了近10%,水稻穴直播技術今年將覆蓋全上海。

  選育了耐熱、耐寒的青菜品種10個,在全國同類市場佔有率達到了50%以上,極端天氣下綠葉菜産量較現有水準提高30%。

  中華絨螯蟹産業技術體系成功培育了上海第二個具有全部上海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國家級水産新品種中華絨螯蟹“江海21”,上海本土生産的大規格河蟹連年獲獎,2014年全國河蟹大賽中更是獲得了金蟹獎、最佳口感獎和最佳種質獎“大滿貫”。

  西甜瓜産業技術體系則以“優質、特色和抗病”為目標,共育成了8個適宜於上海地區春季大棚栽培的中小果型優質特色西瓜、大棚特早熟栽培的甜瓜和夏秋季大棚栽培的優質、抗病西瓜甜瓜新品種。

  記者一直關注著上海農業産業的發展,近兩年來,上海農業的表現確實亮眼,2014年,上海本地大閘蟹獲得國家級大滿貫獎,2015年,“東灘綠港”牌“南粳46”大米在第十五屆全國稻米産業大會上獲得第一名,今年年初,首個在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掛牌的“華蜜0526”哈密瓜新品種最後以90.6萬元的交易價正式轉讓品種權,這些,為上海農業贏得了尊重,而這些成果,都是體系創新團隊的智慧結晶。

  “農業面臨轉型升級的重大挑戰,如果不堅持以産業為主線、以農産品為單元,如果不從下到上找準産業的主要矛盾,沒有以此開展相關研究試驗、示範推廣,上海農業要贏得如此尊重,很難。”市農委科技處處長鐘紹萍説,“農民增收面臨資源和市場的嚴重挑戰,如果技術不能為産業新型主體和職業農民帶來附加值,農業科技人員要贏得尊重,很難。”

  確實,耕地面積只有200萬畝的上海之所以至今仍被冠以中國現代農業排頭兵的稱號,靠的是先行一步的優勢,靠的是上海農業科技對中國農業持續不斷的貢獻,在中國農業轉型升級面臨壓力考驗的形勢下,上海如果不能在農業科技創新中昂首向前,如果上海農民不能率先成為有尊嚴過上體面生活的職業農民,上海農業必將與排頭兵無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