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學院派格萊美如何“收買”網際網路樂迷

  • 發佈時間:2016-02-17 09:31:00  來源:文匯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面對線上音樂全球“0時差”的傳播效應和個性分眾化推介,曾被視為“歐美流行音樂指南”的專業音樂獎項,今年的格萊美以“追美前塵”的方式吸引時下網際網路樂迷的眼球。然而,不少樂評人則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也奏響了唱片工業的一組輓歌。時至今日,格萊美早已不再只是“學院派”專業獎項,而更像一場娛樂盛事。從明星紅毯秀,到演出嘉賓會翻唱經典,似乎都比獲獎名單更能吸引公眾眼球。

  獎項滯後市場:“最佳新人”主打歌已火了兩年

  比起往年“獲獎名單10個有8個不認識”,今年格萊美一改往年屢遭詬病的“高冷范兒”,不管是“霉霉”泰勒·斯威夫特,還是“火星哥”布魯諾·馬斯、賈斯汀·比伯,得獎者都是近幾年活躍在樂壇的新生代。從得獎分佈看,樂評人趙南坊曾吐槽格萊美“三大潛規則”:偶像派遭排擠、太賣錢的不能選、排斥説唱音樂都得到改善。有樂迷乾脆直呼“格萊美終於承認,這是屬於‘霉霉’和‘火星哥’的時代!”

  從近幾年獲獎者看,“年輕化”成了格萊美的主旋律,1988年出生的阿黛爾早在2012年就橫掃格萊美,6項提名全中。隨後17歲的紐西蘭女歌手羅德成為格萊美最年輕天后。去年,1992年生人薩姆·史密斯也成為格萊美最大贏家。據統計,10年來30歲以下的“格萊美大贏家”達到半數。今年,艾德·希蘭、威肯、梅根·特雷諾等主要獲獎者也均為“90後”。樂視音樂CEO尹亮對“90後”瓜分獎項並不意外:“他們正值音樂創作的黃金年齡,這樣的結果是綜合了市場和專業的評定。”但也有人將其視為格萊美向網際網路年輕樂迷的“迎合”。趙南坊認為,泰勒·斯威夫特的新專輯相比於以往的鄉村風格,更為流行化,此次拿下最為重磅的綜合類“最佳專輯”,足見格萊美的評委一改傳統穩重口味,向純流行樂風的妥協。

  即便如此,比起日日翻新的線上音樂平臺歌單推薦,“總結大會”格萊美顯得有些滯後,面對已經走紅好幾輪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次“事後蓋戳”:從少年熬成小夥子的賈斯汀·比伯,出道5年終於獲得格萊美“首肯”,拿到“最佳舞曲錄製獎”;而今年才拿到“最佳新人”的梅根·特雷諾,早在2014年就憑藉搞怪歌曲《如同低音貝司》刷爆網際網路,去年國內某歌唱節目也有選手演唱。雖然按格萊美涵蓋的時間跨度,評為“新人”並無規則上的不妥,然而對於聽眾而言,這些歌“早就翻篇兒”了。

  社交分享時代,學院派評價不過只是“一張歌單”?

  10年前,格萊美被全球樂迷視為“流行音樂指南”,大家捧著收音機聽轉播,對著獲獎名單找歌曲。唱片經銷商也將“格萊美多項大獎得主”作為標簽貼在引進歐美專輯封面的醒目位置“叫賣”。10年後,網際網路讓全球樂迷可以同步收聽最新音樂,而個性化推送和社交網站的好友分享,格萊美等音樂獎項的“指南”作用日漸式微,前幾年,不少網站還有“格萊美音樂”專題,而今年,在網站首頁甚至難覓格萊美蹤影。社交分享時代,學院派獎項如何刷出存在感?

  這些年的格萊美並非沒有“自救”。首先是長達百餘項的獲獎名單“瘦身”,從2012年起,其獎項設置從原有的109個減少至78個,傳統福音音樂、兒童口語專輯、最佳古典跨界專輯等專業獎項的取消,一度引發對格萊美專業性的質疑。在表演形式上,33對新人在2014年頒獎現場舉辦了集體婚禮。今年,組委會甚至將百老彙眼下最火爆的新音樂劇《漢密爾頓》搬上舞臺。

  不考慮唱片銷量,不顧及排行榜名次,單純以音樂品質評獎,一度是誕生半個多世紀的格萊美引以為傲的“準則”,面對權威和專業的標簽,樂迷選擇相對被動。而眼下,真正左右音樂産業的是社交化的線上音樂消費——對於擁有數以億計推特粉絲的賈斯汀·比伯而言,一個“最佳舞曲錄製獎”或許還不如他的一條推特來的傳播影響力大。

  格萊美串起的音樂記憶

  邁克爾·傑克遜:格萊美最賣座歌手

  憑藉專輯《顫慄》,邁克爾·傑克遜在1984年的格萊美頒獎典禮上大出風頭,一口氣拿下年度專輯、年度製作等8個獎項,其中的單曲《Beat It》更是流行樂史上的經典。

  這位流行天王更深深影響了華語流行樂的發展,就連鄧麗君也一改往日柔情形象,翻唱過這首作品。而配合歌曲,邁克爾·傑克遜的舞步也獨具特色,太空步、機械舞一度是“80後”青年模倣的高難度舞蹈。《顫慄》也是全世界迄今銷量最好的專輯。

  瑪利亞·凱利:最不招待見“陪跑”天后

  這幾年樂迷都在為“水果姐”凱蒂·派瑞“陪跑”格萊美叫屈,殊不知,她的前輩瑪利亞·凱利才是“高開低走”。20多年間,有著“花蝴蝶”之稱的瑪利亞·凱利共獲得提名34項,僅有5次“中獎”。1990年,她就憑首張同名專輯獲得了格萊美“最佳新人”以及“最佳流行女歌手”的殊榮,本以為就此開啟“拿獎到手軟”的模式,誰知此次首秀竟成為“花蝴蝶”的格萊美閉幕演出。此後在商業上一路高歌猛進的她,卻在格萊美上顆粒無收。直至2005年,她以8項提名領跑,雖然最終只收穫“藍調音樂類”的3個分類獎項,也算終結了她25年的陪跑生涯。

  阿黛爾:單屆獲獎最高命中率歌手

  有人説今年泰勒·斯威夫特的“傲視群雄”,是因為阿黛爾的缺席——按照格萊美規則,她在年末發行的新專輯《25》只能參評2017年的獎項角逐。這位英國女歌手3張專輯都以自己當時的年齡為題。2009年,她以專輯《19》首戰第51屆格萊美,即拿下“最佳新人”和“最佳流行歌手”兩個綜合類重磅大獎。時隔3年,她的第二張專輯《21》更是“6項提名全中”,創下準滿貫奇跡。《愛人如你》《愛恨交織》兩首歌更成為熱門單曲全年“刷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