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媒體走轉改]在江蘇江陰周莊鎮務工外來農民正逐漸融入當地社會
- 發佈時間:2016-02-17 07:4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江蘇江陰周莊鎮務工的外來農民正逐漸融入當地社會——
兩代農民工 擁抱新生活
中國經濟網江蘇2月17日訊 (記者 李傑)春節期間,記者來到江蘇省江陰市周莊鎮,與來自四川、安徽等地的農民工一起,感受改革開放後外出打工的兩代農民融入城鎮生活的現狀。
生活方式已經改變
周莊鎮是江陰市的工業重鎮,聚集了一批産業基地,涉及鍛造、紡織、橡膠皮革、石料等。李大成今年61歲,是最早從安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之一。“我出來打工已經30多年,”李大成説,這些年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錢掙得多了,也懂得花了。
常年在外打工,逐漸改變著農民工的生活方式。雖然老一輩農民工沿襲勤儉持家的傳統,掙錢、攢錢已成習慣,但新一代的年輕農民工則迅速擁抱城市文化和消費習慣。23歲的工人小石子承父業,已經做了4年的打鐵匠。“我們父子二人月收入能到八九千元,有時能到1萬多元。”小石告訴記者,自己已經買了輛小轎車,“有錢應該消費,有花才有掙嘛!”
如今的周莊鎮,很多農民工家庭都買了小轎車代步。“按城市人的説法,我們應該算是‘藍領’。和白領比,掙錢不算少,消費也沒差很多。”小石説。
好政策解決後顧之憂
因為工錢還沒拿到,在紡織廠打工的王發叔快過年還沒有回家。7點半他就來到廠門口等著結算工錢。門口已有好幾個工友等待,有工友還擔心拿不到工錢。
“沒事,不會空(欠)我們的。”王發叔很“淡定”。果然,沒過多久,財務便招呼他們進去。不一會兒王發叔走了出來。“該發的錢一分不少,算得清清楚楚!”王發叔高興地説,“可以安心回家過大年了。”
紡織廠的財務小李告訴記者,今年訂單減少,資金週轉不過來,所以晚了兩天,但該發的工資“一分都不能少”。“如果拖欠農民工工資,我們就打江陰市勞動保障局的電話,馬上就有人過來檢查。”王發叔説。
近幾年,中央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非常重視,積極督促解決。2016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讓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李平、聞會夫婦曾經也是農民工,2010年在周莊開了一家小超市。“往年開小店,每年光交稅費就800多元。現在國家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小微企業減負。目前包括衛生費等,一年只需要繳納168元。”
真正融入尚需努力
“其實我們這些工作又苦又累。比如我是粘人造毛的。整個工廠裏面毛到處飛。”李大成拿出一個很厚的白紗布口罩向記者展示,“平時我們就戴著這個口罩工作,但是效果不明顯,肺裏還是癢。那種頭戴式的防毒口罩倒是管用,可是工作起來汗流不止,沒法戴。”據了解,很多工種都存在影響農民工身體健康的問題。但出於成本和工作便利等原因,企業的解決方法效果不明顯。
房價也是農民工們的心病。城市的房價太貴,像李大成的兒子李道武東拼西湊了10余萬元首付,貸款買了一套房,但購房後巨大的還貸壓力使一家人有些吃不消。
記者了解到,江陰市2015年外來常住人口為39.5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集中在周莊鎮。數量龐大的“藍領”,撐起了江陰周莊的工業發展,但這麼多農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肯定還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