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亞洲尚不具備發生大範圍的金融危機的條件

  • 發佈時間:2016-02-15 11:0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15日訊(記者張忱)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的最新研究認為,亞洲部分經濟體儘管顯示出了較高的金融風險傾向,但亞洲尚不具備發生大範圍的金融危機的條件。

  李慧勇表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近年來亞洲經濟體普遍出現貨幣持續貶值、資本大規模流出、股市暴跌、國際儲備降低、外債增加等現象,與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不免使人擔心亞洲金融危機是否會重演。我們回顧了以往歷次金融危機的成因,並對目前亞洲經濟體的金融風險狀況進行了排摸。我們認為亞洲部分經濟體儘管顯示出了較高的金融風險傾向,但亞洲尚不具備發生大範圍的金融危機的條件。

  回溯歷史,金融危機總是表現出金融指標在短期內的急劇惡化。如短期利率、匯率、包括證券、房地産、土地等在內的資産價格急劇、短暫、超週期的惡化。金融危機主要分為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和債務危機。現代金融危機常常是多種危機相互轉化共生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或是由於股市的暴跌引發,如1930 年代的經濟危機;或是由於一國外債清償能力的欠缺引發債務危機,如1982 年拉美債務危機和2009 年歐洲債務危機;或是由於銀行系統信用收縮導致銀行危機如1987 年美國儲貸危機和2007 年全球金融危機;或是由於短期內匯率大幅貶值引發貨幣危機如20 世紀90 年代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俄羅斯金融危機等。

  從金融危機的促發點來看,亞洲似乎表現出了一些風險的端倪。這也是市場近期關注亞洲會否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原因所在。從2015 年5 月開始,亞洲主要經濟體普遍出現股市大幅縮水、匯率快速貶值的現象;新年伊始,半月時間全球股市和匯市已經一片哀嚎。與之相生相伴的,是亞洲新興市場的資本嚴重外流和國際儲備的降低,同時,亞洲主要國家的外債仍然居高不下,一些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印度等國的外債還在快速攀升。隨著美聯儲加息週期的啟動,亞洲主要債務國債務違約風險上升。

  亞洲目前經歷的諸多挑戰確實和1997 年的金融危機有諸多相似。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數據,可以發現,亞洲距離金融危機的大範圍爆發尚遠。時過境遷,當前的亞洲已不是東南亞危機爆發時的“吳下阿蒙”。彼時,東南亞主要國家的對外貿易呈現出鉅額的赤字,為匯率的快速貶值買下了伏筆。

  而現下,亞洲主要經濟體的對外貿易普遍處於盈餘狀態,為貨幣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撐。個別國家雖有貿易赤字但幅度較小。儘管外債的存量較高,但現下各國的債務結構普遍較好,一是亞洲經濟體的外債與GNI 的比率相比97 年東南亞危機時已經有了大幅的降低。二是外債中短期外債所佔的比重大幅降低。因此,各國還有較強的抗擊短期金融衝擊的能力。

  此外,巴塞爾協議對各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是逐漸提高的,也有助於防範各國銀行的信用風險。目前,各亞洲國家的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普遍符合巴塞爾協議III 的要求,杠桿率基本可控。無論是從外債總額的覆蓋率、短期債務的覆蓋率以及進口額的覆蓋水準來看,各亞洲國家的國際儲備的額度尚有較大的餘地,並不存在國際儲備的短缺問題。

  最後,金融制度和監管環境與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時相比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是各國逐漸放棄了固定匯率制,選擇了更具有彈性的浮動匯率制或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這使得風險可以逐漸釋放,也降低了國際投機資本的套利空間。二是各國在推行資本賬戶開放時,更加注重宏觀審慎管理。這些都使得亞洲經濟體受到金融衝擊的可能性顯著降低。綜上,我們認為亞洲尚不具備爆發大範圍金融危機的條件。危機更多表現為個別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債務風險較高和資本外流壓力較大的國家的金融風險事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