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過年忙大棚裏更忙

  • 發佈時間:2016-02-15 07:31:0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過年了,而對於農民們來説,也正是最忙的時候,不僅要忙著過年,還要忙著大棚裏的蔬菜瓜果,怎樣種植節本又增效,怎樣趕上上市好時節,怎樣用上新技術。過年了,農民們都忙些啥?

  深州 蘑菇大棚“吃掉”廢棄玉米芯

  □□ 高佔峰本報記者馮雷文/圖

  隆冬時節,走進河北省深州市深州鎮西郎裏村的蘑菇種植大棚,只見一排排一尺多長的食用菌包摞得整整齊齊,袋子兩側開口處伸出一簇簇平菇,鮮嫩肥厚,散發出陣陣清香……“這些菌包都是用廢棄玉米芯製成的,既經濟又環保。”種植戶劉新明介紹著他的增收訣竅。

  提起劉新明,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他是當地有名的“蘑菇大王”,種植平菇已有20多年。每年,他都要大量收購本村及鄰村的廢棄玉米芯,經過大型機械加工粉碎,用來配製菌包種植蘑菇。“用玉米芯當主料,按比例摻點兒玉米、大豆、麩皮,就變成值錢的菌包了。”別看玉米芯不值錢,卻是劉新明培植蘑菇的寶貝。

  提起用玉米芯製作菌包,劉新明講了一段小插曲:“以前,俺們培育蘑菇都是用棉籽殼作原料,也試過玉米芯,但産菇量太低,效益並不好。俺是個愛琢磨的人,當時市面上每噸棉籽殼價格高達2000元,玉米芯每噸才500多元,俺就想著如果能把玉米芯的産菇量提上去,不就能實現低成本、高效益了嗎?”帶著這一想法,劉新明從2010年開始對菌包原材料進行研究,他專門劃定出三個大棚做實驗,分別單獨使用棉籽殼、單獨使用玉米芯、將棉籽殼和玉米芯按百分比混合配用,經過收益對比,單獨使用玉米芯的大棚産菇量最低,效果並不理想。

  劉新明不死心,他帶著疑問多次赴山東、山西等地參觀考察,通過學技術、取真經,終於找到了自己用玉米芯做菌包原料蘑菇産量低的原因:粉碎的玉米芯顆粒太大,影響了養分輸出,産量自然也就上不去。問題隨之迎刃而解,他通過購買大型機械,使粉碎出的玉米芯顆粒小、結構勻,再少量搭配其他輔料,菌包産菇量大幅提升。“現在俺這玉米芯菌包雖然産菇量較棉籽殼的還是稍低,但在原材料上每年能節省近40萬元,綜合效益還是要高得多。”劉新明為我們算了一筆經濟賬。

  如今,劉新明的35個蘑菇大棚每年可“吃”掉當地廢棄玉米芯300多噸,種植純收益達100多萬元。“俺準備成立一個蘑菇種植合作社,帶動村裏更多的農戶發展蘑菇種植,由我負責給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暢想未來,劉新明滿臉的期待和自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