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在引力波時代刷出中國色彩

  • 發佈時間:2016-02-13 15:20: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特約 鄧海建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人類在探索科學的路上,總是荊棘不斷,驚喜不斷。這是一個將被歷史銘記的時刻:北京時間2月11日23時30分,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攜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和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的專家向全世界宣佈,美國的LIGO(鐳射干涉引力波觀測站)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這些年,我們對引力波的假想與猜測並不少:比如科幻小説《三體》中,羅輯從三體人那裏為人類“敲詐”來了一大神器——引力波天線,從而暫時拯救了幾乎快要被滅族的人類。又比如電影《星際穿越》中,Cooper甚至通過引力波穿越時間和空間,給女兒Murph傳遞了資訊。

  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預測了引力波,但他的計算結果顯示出引力波極其微弱,以至於認為這幾乎不可能被探測到。一百多年後,引力波成功被人類“捕捉”,它將幫助我們驗證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時空扭曲、多維空間、大爆炸理論,或將被證實或證偽。找到引力波就意味著打開了全新的宇宙觀察視野,天文學在21世紀進入“引力波天文學時代”。

  有人説,引力波讓人類可以聆聽日月星辰的聲音。日月其行,星漢燦爛,我們從何處來、又朝往哪去?科學與哲學的迷思,都會在這“第六感”的支點處,撬開一個更遼闊而清晰的答案出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一段全新的征程。宇宙中的“時空漣漪”,光速傳播的時空波動……它在刷爆科學家們的朋友圈的同時,亦讓普通人對未知世界充滿遐思與感慨。

  當人類科研向前邁越的時候,誰邁出的第一步,或許並不是特別重要,但對於中國的科研與創新體系來説,在前沿領域、尖端學術中佔有一席之地,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經之路。

  我們當然無須妄自菲薄。長達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給科技創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不久前,世界頂級學術期刊出版公司——自然出版集團,用中英文兩種語言面向全球發佈《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白皮書評價説:“與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相稱的是,中國現在的研發投入和科研産出均居於世界第二位。”列舉了如下數據:中國2014年的研發投入約1.33萬億元人民幣,僅次於美國。中國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在2014年達到24.5萬篇,居世界第二。此外,中國還是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在全球的第二大貢獻國,顯示了高水準的科研實力。2014年,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達92.8萬件,連續第四年世界第一。在這些抽象的數字之外,還有可感可知的載人航太、探月工程、高鐵輸出、大飛機下線……及至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皆是中國科技影響力的明證。

  我們當然也不能無視短板與不足。2015年,中國科協發佈的第三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13)顯示,超過7成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我國科學家的科研能力落後於發達國家同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比例高於2008年調查結果(65.4%)。而69.6%的科研人員認為隊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況比較嚴重或非常嚴重,這一比例也高於2008年調查結果(62.0%)。能與業界感受相互印證的,是下面兩組數據:一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在2015年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居民中只有6.2%的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的水準。二是彭博社送出的2016年創新指數榜單顯示,南韓、德國、瑞典、日本、瑞士位列前五,而美國排在第八位,中國是第二十二。於是,大到機器人技術,小到一隻普通圓珠筆筆芯前段的碳化鎢球珠……中國製造只能在相關領域的科研掣肘中一敗數十年。

  落後就要挨打,科研概莫能外。因此,在美國的LIGO計劃開始之後,歐洲也開始進行引力波探測計劃;日本開始建造大型的KAGRA引力波探測器;前些年,印度也開始加入了引力波探測的行列;而在中國,“天琴計劃”也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著。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不過一個老理:核心技術、關鍵專利,從科研到産品,從研發到製造——受制於人、落後於人,就只能仰人鼻息、拾人牙慧。

  中國夢是柴米油鹽的夢,亦是上天入地的夢。青年,有倖生于如斯的時代,當有不負時代的使命與光榮。在廣袤的農村,在繁盛的城市,乃至在浩渺無垠的宇宙空間……年輕的夢想落地生根,創造奇跡的機會逢春發生。在引力波時代,中國青年的存在感,需要在科研創新的舞臺,刷出中國的色彩來。

  (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